“本王自有決斷,退下吧”,伊奢那跋摩疲憊的揮揮手。
一幫武人不甘心的告退,唯有羅尼欲言又止。
伊奢那跋摩頭也不抬,沉聲說道:“退下吧,本王還沒有糊塗”。
而後起身,疲憊的抻抻腰身,吩咐道:“將前幾日繳獲的珠子挑些上好的出來,快馬送回都城,獻給公主”。
左右侍從聞言立即應諾。
公主便是伊奢那跋摩的王后,也就是林邑國王範梵志的女兒,即林邑公主。
當伊奢那跋摩還是真臘王子時,上一代真臘跋摩,即伊奢那跋摩的父親摩訶因陀羅跋摩便跟林邑國結盟,為伊奢那跋摩求娶林邑公主。
這便是真臘國王的智慧所在,遠交近攻,跟東部沿海的林邑結盟交好,逐步吞併那個欺壓在真臘頭上數百年的宗主國——扶南國。
羅尼聞言心底一鬆,臉上浮現出笑意,深深一拜,“大王英明”。
羅尼腳步輕快的走出大帳,心裡感慨萬端,何其有幸,作為三朝老臣,輔佐三代明主,真臘國蟄伏數百年,現今一朝崛起,興兵吞併扶南,正是因為連續數代明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如伊奢那跋摩,自幼好武,英姿卓越,但性格沉穩,善於納諫,相比起日落西山的扶南國,還有地狹民貧的林邑國,這便是真臘最大的優勢。
待帳中無人後,伊奢那跋摩負手來到屏風前,凝目看著上面的地圖,眼睛十分深邃,漸漸向東北移動。
“林邑……”,伊奢那跋摩呢喃一聲,然後看向北方的那巨大的空白,上面僅僅一個字:“漢”。
多少年來,這個字便是壓在西南諸國的頭頂,或許伊奢那跋摩不懂漢字,但是這個字他自幼便認識,從小他就知道,在山的北面,有一個超級大國,雄據天下。
在東部沿海建國的林邑國,至今已經歷四百餘年,作為西南諸國裡面三個大國之一,聽說以前的林邑國不過是“漢”的一個縣,叫做象盡縣,而這樣的縣在“漢”竟然有幾百上千個之多。
這叫任如何生起對抗之心,伊奢那跋摩勇武有謀,但他並不魯莽,羅尼曾經遊歷北方,聽說僅僅那一個嶺南之地,從西到東便需要走上幾個月,到處是城池,幾乎每個城池都有鐵甲鐵兵,而這般強大的嶺南在“漢”,竟然是最貧瘠最荒涼的地方。
想到這裡,伊奢那跋摩搖頭一嘆,回到案桌上繼續執筆,處理政務。
祖輩蟄伏百年,終於可以吞併扶南,他要的是一個完整的扶南,而不是一個遍地狼煙、荒涼貧瘠的扶南,所以他非常認同羅尼的主張,先吞併,而後治理。
與此同時,在真臘大軍東北百里之外的雨林裡,一支數百人的精銳之師潛藏其中。
見真臘軍並無異動,這支神秘的精銳之師便轉頭向東而去。
林邑國,其東部是茫茫大海,北邊便是交州都督府下轄的驩州。
驩州在南北朝時期,名叫德州,因治所在鹹驩縣而得名,下轄鹹驩縣、安人縣二縣今越南義靜省)。
前隋大業三年,廢州設郡,改成日南郡,恢復漢時舊名。
武德四年,嶺南全境歸附大唐,廢郡設州,改回德州之名。
武德五年,因齊魯之地已經有一個德州,便改名南德州。
李世民登基後,將整理混亂的行政區劃納入第一要緊的政務,依其鹹驩縣之舊名,將南德州改成驩州,並將治所遷到沿海的安人縣。
不過驩州雖然隸屬於交州都督府,但是無奈太過於偏遠,對於中原王朝也僅僅是名義上的歸附而已,完全沒有任何賦稅貢獻,甚至於朝廷沒有派遣刺史赴任,即便派遣官員赴任,也僅僅是一個名義刺史而已。
驩州等地依舊是由當地僚人治理,這個僚人區別於嶺南之地的僚人,嶺南各州的僚人多跟漢人交流,甚至學習漢文化,便稱之為熟僚。
如廣州王氏,王萇這樣熟讀漢家典籍的僚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漢化,與漢人基本上沒有差別。
但驩州等地比之嶺南,更加偏僻,當地僚人少有聯絡,在嶺南漢人眼裡與野人無異,便稱之為生僚。
先前驩州治所在鹹驩縣,後來遷到安人縣,便是因為安人縣的僚人首領勢力龐大。
安人縣的生僚首領名叫黃寶開,看這名像極漢人,而事實也確實如此,黃寶開本就是當地漢人的後裔,會說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