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衝的奏疏中,市舶司有一項業務便是統管海外諸國朝貢,在此之前,這個職責歸屬於鴻臚寺,而李道宗便是現任鴻臚寺卿。
按道理來說,這是市舶司在分鴻臚寺的權,但是李道宗竟是另闢蹊徑。
表示鴻臚寺管理海外朝貢早已經是有諸多弊端,當即將弊端一條一條明列出來。
比如,貢物的檢查、接受以及運輸、貢使的數量和接待等等,甚至涉及到一些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地方官府的貪腐。
在此之前,一直由地方官吏率先接洽朝貢,朝廷的鴻臚寺只需要受到貢物即可,但這種情況下很容易滋生貪腐,貢物經過多手交接,一定避免不了中飽私囊的發生。
更明確一些來說,設定市舶司,直屬於朝廷戶部,那便是上升到朝廷和地方爭奪海貿管理權的層面,一旦市舶司設計運營,那海貿就不會由地方繼續壟斷。
值得一提的是朝貢,也是海貿的一部分,甚至於現階段的海貿,其中很大一部分便是朝貢貿易,比如占城國上貢一批珠寶,大唐回贈一批絲綢,這便是由朝貢產生的貿易。
這種朝貢貿易現階段是由地方掌控,然後提交鴻臚寺,這其中不知道轉手多少次,其中肯定會產生貪腐。
面對李道宗提出這種敏感的問題,朝臣頓時鴉雀無聲,畢竟他們是朝臣,不是地方官吏,還是那句話,屁股不能坐歪了。
你現在反對朝廷設定市舶司,那就是站在地方官那一邊了,你要跟地方官一起反對朝廷?難道你在其中收受了好處不成?如此一來,誰還敢說反對。
與此同時,高衝的熟人,新任太府卿李襲譽出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直言道:“陛下,臣接管太府寺後,赫然發現近年來海外諸國貢物連年遞減,與我國回贈之物價值差距懸殊,其中必有蹊蹺,臣附議請設市舶司,以正本清源”。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太府寺便是九寺之一,掌庫藏出納、貿易商稅等事務,位列從三品
朝貢的流程說起來也是簡單,比如海外諸國的朝貢,先由沿海地方官府接待,接管貢物,然後上報鴻臚寺,由鴻臚寺派人接洽進行下一步的運輸,接待使者,最後將貢物交給太府卿入庫。
如此流程說起來簡單,但是牽扯到諸多部門,往往歷時一年半載,效率低下且不說,還容易滋生問題。
大唐立國時,李淵授李襲譽太府少卿一職,後來升遷至揚州都督府長史,在揚州政績斐然,然後調任幽州都督府長史,配合高衝解決廬江王李瑗這個隱患,再支援劉弘基在薊門關開設榷場,以柴火鹽巴換取戰馬牛羊。
數日前,太府卿張虔誠病逝,李世民便將李襲譽召回,授太府卿,畢竟當年李襲譽擔任過太府少卿,對於太府寺事務頗有經驗。
至於李襲譽說貢物遞減,價值不對等,隱隱有些將過錯推到張虔威身上的意思,但對於這一點,眾臣自動忽略。
第一,張虔威已經死了,沒有必要為一個死人發聲。
第二,張虔威是李淵的摯友。
張虔威,字元敬,出身清河張氏,前隋開皇年間,因為美姿容、性聰敏而受到晉王楊廣的賞識,任晉王府掾屬,後來楊廣登基,張虔威平步青雲,擔任謁者大夫。
謁者大夫是謁者臺的主官,謁者臺掌受詔勞問、持節察授、審理冤案,當時和司隸臺、御史臺合稱三臺,位高權重,類似於現在大唐的大理少卿和通事舍人的結合體。
大唐立國後,因為謁者臺職責和其他有司重疊太多,李淵便將其廢除。
由此可見,張虔威是深得楊廣重視,只是張虔威尚存一絲良知,見楊廣後期奢靡無度,便上疏勸諫,楊廣惱怒,便不再重用,正是在這個時候,落寞的張虔威和低調的李淵結識。
見太府寺、鴻臚寺全部支援設定市舶司,再有戶部力挺,即便是有心反對的朝臣也只得偃旗息鼓。
李世民欣喜之色溢於言表,直言道:“甚好,便依攸之所奏”。
然後面色一肅,“傳旨,升廣州都督府為大都督府,治所番禺城,轄廣、韶、端、宋、瀧、威等十四州。
另外,桂、容、邕、交、高、欽、崖等七都督府,隸屬廣府統攝,設嶺南經略使,督嶺南八府之政。
於番禺城,設立市舶司,統掌海上貿易及朝貢事宜,直屬戶部”。
李世民一席話無異於石破天驚,震驚眾臣。
喜歡大唐第一臣請大家收藏:()大唐第一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