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水南岸,唐軍大營。
李世民一身常服,端坐在主位,帳中高衝、房玄齡等人分列而坐。
秦瓊一臉凝重,直言道:“陛下,臣僅有兩萬兵力,陛下萬金之軀,實不該來此犯險”。
李世民毫不在意的擺擺手笑道:“叔寶無需憂慮,咄苾生性多疑,他斷不敢來攻”。
見秦瓊依舊是眉頭緊蹙,滿心憂慮,高衝在一旁輕笑道:“頡利本以為陛下初登大位,一心維穩,便發兵來攻,但現在陛下襬出的態度極其強硬,如此一來,那頡利就該掂量掂量退路了”。
聽得高衝的話,秦瓊似乎有些明白,只是他依舊有些擔心,對岸突厥兵馬多少?二十萬,我軍多少?二萬,這若是頡利可汗不管不顧直接全軍出擊,那李世民可就危險。
當然,兩萬兵力拼死阻擋的話,李世民再騎快馬逃離,突厥也只得睜眼看著。
“傳令,其他四路人馬,可以出兵了”,李世民下意識地用手指敲打著案桌下令道。
秦瓊一怔,“四路人馬?”
高衝繼續充當解說的角色,“靈州李靖”。
秦瓊恍然大悟。
等所有人退下之後,李世民單獨留下高衝。
看著案桌上的大唐全圖,李世民臉色漸漸沉下來,“你說那些人究竟是何心思,如此急切求死?”
高衝同樣收斂笑意,“求死不說,偏偏趕在這個時候,與漢奸何異?”
李世民一頓,很快便是明白漢奸的意思,抬頭看向高衝,“你覺得他們真是臨時起意?”
高衝只是搖搖頭,其實他心裡隱隱有些猜想,只是不能說出來,只能等李世民主動提出來,當即嘆道:“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李世民冷哼一聲,“既然胃口大,那這一次我就將他們全部撐死”。
說完之後,眼裡迸射出狠辣的厲色,直勾勾的盯著地圖上巴蜀那一塊,恨聲說道:“我已傳令蜀中,讓酇國公放開手腳,務必除盡”。
高衝心頭一震,務必除盡……依酇國公竇軌那嫉惡如仇的剛烈脾性,看來這一次,巴蜀將要流血漂櫓了。
主要這一次那些人挑選的時機實在太過分,如若放在平時,李世民雖是憤怒,但也不會如此狠辣,偏偏挑在突厥南侵的時候來密謀造反,這豈不是漢奸行徑?
如果巴蜀造反真的動搖大唐國本,那頡利趁機侵佔關中,一個不慎,便是重演五胡故事,這種事是李世民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
時間還要追溯到李世民登基的時候,新皇登基,並非是所有的外官都要回京觀禮,只是新皇欽點的封疆大吏必須入朝。
比如高州都督、耿國公馮盎,歙州都督、越國公汪華等人,在這一批返京觀禮的人裡面,還有一個人,比較特殊,他就是利州都督、義安王李孝常。
李孝常,字孝常,以字行世,出自隴西李氏,按照輩分來說,他是李淵的族弟。
前隋大業年間,李孝常因門蔭授華陰縣令,他的父親是前隋兵部尚書、萬安郡公李圓通。
晉陽起兵後,李孝常在華陰起兵響應,獻出永豐倉。
獻出永豐倉,意義非凡,既保障李淵的軍糧供應,也可使得李淵開倉賑濟災民,以穩定民心,還有一點,永豐倉位於黃河岸邊,李淵佔據此處,便可向東以爭天下。
憑藉這個天大的功勞,李孝常迅速成為李淵的心腹,官拜利州都督,掌控巴蜀以西的大部分州縣,可跟益州分庭抗禮,爵封義安郡王,加上柱國。
實際上從這之後,李孝常便再無功勳。
李世民登基的時候,李孝常回京參與登基大典,只是參加完登基大典後,李孝常便變得有些詭異。
登基大典,李世民召回的人一般都是權勢甚大的封疆大吏,準確來說,應該是他不怎麼放心的封疆大吏,這一批人自然是受到額外關注。
薛伯褒、薛元敬叔侄二人在登基大典期間並沒有出面,這讓很多人疑惑不解,實際上他們就是把精力放在監督各州上面了。
威鳳衛發展到現在,可以說是無孔不入,登基大典結束後,很快,一個不同尋常的訊息便是傳到薛收的案桌上:義安王李孝常在右武衛將軍劉德裕家中飲宴。
同僚之間飲宴本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並不值得在意,只是讓薛收感到驚奇的是,李孝常在武德元年便赴任利州,而劉德裕則是在李世民平定劉武周後,脫離李密,投奔李唐,二人並無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