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衝瞥一眼臉色鐵青的杜淹,若無其事的回到位置上,他本以為接下來沒有他的事情,但是緊跟著下一個議題他頓時來了興趣。
只聽得太子右庶子房玄齡出列奏道:“殿下,既已定於三日後舉行登基大典,則需儘快擬定年號,還請殿下示下”。
眾臣聞言紛紛附和。
李世民聞言面露笑意,“此事諸公議定即可”。
聽得這話,眾臣頓時精神抖擻,年號事關重大,定當流傳千古,若是出自本人之手,那將是何等榮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眾人當即冥思苦想,相互間交頭接耳的議論起來,高衝看去,只見高君雅也在跟身邊的陳叔達低聲交流。
良久,太子左庶子高士廉出列,躬身叉手拜道:“殿下,大唐以武立國,殿下南征北戰,蕩盡群雄,歷經百戰,克定天下。
依老臣拙見,以武立國,絕不可以武治國。
如今天下承平,四海歸一,不若改元文興,亦或文昌,聖人以武開國,年號武德,殿下便以文道大治天下,大興文治,定使國祚昌隆”。
李世民聽得眉頭一挑,高士廉的話倒是比較符合李世民的心意,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大唐在他手中繁榮興盛,李淵年號武德,他便年號文興,文武並行,可謂是相得益彰。
高衝聞言也覺得高士廉所言有理,畢竟常言道,馬背上奪天下,不可在馬背上治天下。
但是高衝很清楚,這位族兄的心意應該是要落空了。
首先文興、文昌這個年號並無問題,但是其立場就註定很難受到所有人認同。
高士廉話音落下,便是諸多文官符合。
只是武將一列,稍有頭腦之人便是皺眉不語。
文興……殿下登基後若是大興文治,那我等武人勳貴豈不是要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便是太子右衛率程知節,他可不管高士廉的身份地位,直接瞪眼說道:“臣反對”。
“嗯,義貞,說說你的想法”,李世民微微頷首說道。
“現在可沒有天下承平,北有突厥虎視眈眈,還有偽梁佔據州縣,東邊高句麗,西邊吐蕃,胡夷狼子野心,他們可不是善茬,現在大興文治,為時尚早吧”,別看程知節大大咧咧,但是他講起道理來一套一套的,有理有據,令人無法反駁。
高士廉一頓,並沒有爭辯,只是拱手退後,交由李世民決斷。
經過程知節這麼提醒,那些腦子滿的武將紛紛反應過來,怒視高士廉。
左衛副率侯君集直言道:“天下尚未真正歸一,突厥亡我之心不死,現在便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確實為時尚早”。
李世民聞言也是覺得有理,更何況這個年號代表的意義非同小可,文興、文昌……一旦他同意使用這樣大興文治的年號,極有可能會讓一眾武將勳貴心寒,難免有一種兔死狗烹的心思。
“義貞、君集所言有理,且稍安勿躁,諸公可還有提議?”李世民伸手壓一壓憤憤不平的武將,含笑問道。
只是經過高士廉一事,眾臣心底都有些遲疑不定。
高士廉提出文興、文昌這等年號,其實並沒有打雜武將勳貴的意思,但是這其中偏偏是有所牽連,這就不得不讓眾臣慎重了。
高衝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既如此,那這個美名便由我來承擔吧,將來史書記載:“貞觀年號,取自高衝之手”。
“殿下,臣倒是有一個提議”,高衝出列叉手拜道。
“攸之,你可是武人,莫要……”,程知節見狀急忙說道。
話還說完,便只聽得杜淹冷哼一聲,將其話頭打斷,“大理寺卿可是文官”。
高衝並沒有理會這兩個人,只是自顧自拜道:“《易經·繫辭》有言: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貞:天地之理主於正;觀:以示人也,天地間萬事萬物的規律無外乎一個‘正’字。
臣提議,改元貞觀,貞觀,以表我朝以正示人也,正所謂王臨於朝,天地貞觀,更有澄清天下,恢宏正道之意”。
聽得高衝擲地有聲的話語,群臣頓時譁然,議論紛紛。
上首的李世民一聽,頓時眼睛裡綻放精光,興奮呢喃道:“貞觀……以正示人、澄清天下、恢宏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