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多艘大大小小的船艦,開始在港口啟航,揚帆而去。
龐大的艦隊,擁有著足足有一萬三千名水手,其中還有兩千名搖槳的奴隸,當然,還有一萬名即將登陸尼德蘭的西班牙精銳陸軍。
也就是說,兩萬三千名人員,處在船艦中,每天糧食和淡水的消耗,足以讓一個小國破產。
這艘龐大的聯合海軍,由年輕的那錫多尼將軍統領,開往英倫三島。
聽聞如此龐大數量的海軍,海軍聯合參謀霍金斯不由得張大嘴巴,感慨道:
這將創世以來最大最強的聯合艦隊。
雖然說英、葡、尼三國聯合艦隊同樣達到了相同的船數,但噸位上,卻相差太多。
在龐大的聯合艦隊行駛之前,腓力二世為其取名叫grandeyfeicisiarda幸運的艦隊)。雖然歷史上剛好與寓意相反。
所謂的“無敵艦隊”不過是後人對其的稱呼罷了。
無敵艦隊船艦雖多,但質量良莠不齊。其中既有著當時最先進的大型加里昂船,又有著隨時漏水的殘破商船。
而鑑於形勢,西班牙人研究了三個方略。
第一種是強攻,集結一支既足以擊敗英國艦隊,又足夠征服英國的海陸混合大軍一舉登陸就像征服者威廉在十一世紀所做的那樣);第二種是佯攻,用艦隊佯攻愛爾蘭,吸引住英軍主力,同時尼德蘭的陸軍跨海峽登陸;最後是突然襲擊,不集結戰艦,在保密良好、英格蘭艦隊沒有準備的前提下,用平底登陸船裝載陸軍在一夜之間快速透過海峽玫瑰戰爭中亨利七世的行動)。
尼德蘭陸軍精銳的淪陷,讓海軍司令錫多尼不得不選擇第一種與第三種的結合。
無敵艦隊由九大艦隊組合而成,雜『亂』而龐大。
卡斯特爾支隊,由瓦爾德茲指揮。
安德魯斯支隊,由皮德羅指揮。
比斯開支隊,由李凱爾德指揮。
古普茲可支隊,由阿昆多指揮。
義大利支隊,由布林吞多拉指揮。
圓船支隊,由余安哥米茲指揮。
差船支隊,由安託尼阿指揮。
中型帆船支隊,由雨果指揮。
長船支隊,由迭戈指揮。
一開始,對於葡萄牙主動支援幾十艘船艦於英格蘭,西班牙人是有抗議的。
但葡萄牙卻推脫這是早就擁有的盟約,不是針對於西班牙的,且葡萄牙保證不再支援後。
無奈,在這關鍵的時刻,葡萄牙龐大的海軍讓西班牙不敢妄動,只能寄希望於將這股聯軍擊潰。
況且,尼德蘭南部地區正處於焦灼狀態,上萬奧地利士兵正與英格蘭人交戰,且漸漸處於下風,迫切的需要援助。
海軍總司令錫多尼率領著龐大的隊伍,開始前往加萊海域,也就說英吉利海峽,主動尋找英葡聯軍,用強大勢力碾壓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