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新年快樂,求票,求訂閱
奧爾良城被攻破後,胡格諾派勢如破竹,在以奧爾良為中心的盧布瓦地區,先後三週內,奪取了布盧瓦,圖爾,布林日等一系列城市。
從而使得奧爾良地區完全被控制到胡格諾派手裡,並且透過控制盧瓦爾河,將整個法國一分為二。
可以說,奧爾良是法國新教徒的首都了。
1562年,四月十二日,在奧爾良,孔代親王正式擔任胡格諾軍總指揮,科利尼元帥和安德洛為副手,開始朝著巴黎進軍。
奧爾良被攻破的訊息傳得很快,不過一天功夫,就傳到了巴黎。
正在募集人手籌措的資金的天主教同盟,聽到這個訊息,氣地不成樣子。
三個巨頭一致決定,進行反擊,隨即率領一萬五千人開始朝著奧爾良方向前進。
與此同時,孔代親王作為總指揮,則率領著在奧爾良地區募集的五千人,以及後面跟來三千人,再加上三千人的騎兵,總共一萬餘人向巴黎進發。
所以,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吉斯公爵率領一萬五千人進攻奧爾良地區,巴黎只是留下三千人防守。
孔代親王則率領著一萬大軍朝著巴黎進發,只留下科利尼元帥及兩千餘人留守奧爾良。
更加有趣的是,在兩者決戰之前,還有個小插曲。
此時,身在巴黎的凱瑟琳王太后,表面上還享有王太后的尊榮,實際已失去人身自由,與囚徒無異。
不知這種情形,會不會讓她想起童年為人質的可怕噩夢,但她的恐懼是無疑的。
她沒有坐以待斃,吉斯家族恐怖的權勢讓她膽戰心驚,她開始一封封地給孔代親王寫信,求他相救:“看到這種處境,相信你不會拒絕幫助我們,你會保護母親、孩子和王國。他們永遠不會忘記你的服務。”
信末,她特地加上一句:“閱後即焚。”
胡格諾總指揮孔代親王收到信後如獲至寶,他當然不會把信燒掉,而是拿出來公之於眾,以證明王太后母子被囚,號召國人助他相救。
天主教三頭同盟一方則稱他們對時局沒有責任,稱胡格諾派是叛國者。
於是雙方未戰之前,先就王太后的信件打了場口水仗。
就在雙方摩拳擦掌,同時都在行軍途中,為戰爭做著準備。
外交上,在新教一方,安得洛出使德意志,取得部分新教諸侯的支;在聯合王國,佩裡格男爵則帶來了胡格諾的具體出兵條件,要求派出六千人給胡格諾,條件是要得到勒阿弗爾、魯昂和迪埃普等地,也就是整個諾曼底地區魯昂曾是諾曼底公爵的首府)。
天主教一派做得並不比新教一派高尚。
他們也積極尋求外援,向西班牙國王和教皇也做出不少讓步,就連薩伏依公爵以後義大利的撒丁王國,統一了義大利),提出的條件也不亞於愛德華,他要求法國割讓義大利的都靈。
而按卡託—康佈雷條約,都靈應屬於法國。
5月8日,法國國王查理九世正式請求天主教世界的軍事援助,包括西班牙、瑞士天主教州、德意志天主教諸侯、薩伏依、教皇及義大利的大小公國城邦。
而凱瑟琳王太后得知孔代親王不顧她的死活把信件公開,已是氣惱萬分,現在又聽說新教徒與英國達成這一賣國條約,更是怒不可遏,她看清了,孔代和吉斯一樣可惡。
就象她後來說的:“我深深瞭解他們,除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和野心的滿足外,對上帝國王和我均無甚敬愛之心,如果上帝恩待,我將不容許被任何人指使。”
說起來諷刺,凱瑟琳這個義大利人,倒比那些土生土長的法國人更在意法國的榮譽。
但她卻無法知曉,不止是新教徒,天主教同盟賣起國來,毫不手軟,只不過,她不知道罷了。
除了奧爾良和巴黎,胡格諾派和天主教同盟爭奪最激烈的,還要屬於諾曼底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