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重要的一點,自由市可以選舉下議院議員。
為了更加分散下議院權利,加強王權,亨利八世以及後來的伊麗莎白一世,賜予了一些新興城市為自由市。
如此一來,下議院慢慢膨脹起來,王權對於議會的控制力大為增強。
後果就輪到了斯圖亞特王朝享受了,下議院開始挑戰王權。
見過這三個男爵,演完這場戲後,愛德華這才鬆了口氣。
目前來說,英格蘭貴族還是有所單薄,於亨利七世及亨利八世時期不同,貴族的力量顯得太過於單薄。
大量的平民階層進入政府,必然奪取大量的權利,而這時,貴族的存在,就與平民力量形成一股平衡。
而國王,就是在兩種力量之間,左右逢源。
後來的光榮革命,就是貴族主張留下王室,資產階級則想共和,如此才有了權利法案,王室得以存留。
其實,哪怕是在一戰前,英國王室權利還是挺大的,不像二十一世紀時的蓋圖章。
一戰時,大量的貴族子弟參軍,但巨大的傷亡讓許多的貴族絕嗣銷爵,對王室來說,這不亞於十五世紀的玫瑰戰爭。
但此時,王室的態度卻完全不同。
貴族的力量消耗過度,則意味平民力量正式主宰英國權利,王室也真正的成為了橡皮章。
總體來說,到現在為止,貴族的力量需要增加,成為王室統治國家的助力。
地方上,郡政府與郡議會相互制衡,中央上,貴族和平民官員相互制衡,平衡是愛德華的追求。
而在總體方面,資本家開始崛起,而官僚則是遏制資本主義的重要力量。
或者可以說,是在官僚的注視和控制下,英格蘭的資本主義才得以發展。
英格蘭這輛馬車,只有在國王陛下的領導下,才能繼續發展。
對於愛德華來說,如果英國成為世界霸主,但他卻不是領導者的話,那麼一切都將沒有意義。
相反,愛德華寧願讓英國成為歐洲強國,位於西班牙和法國之下,也要讓英國位於王室的統治下。
可以這麼說,大部分情況下,英格蘭的利益與都鐸王室的利益是一致的。
但,有時候,愛德華寧願犧牲英格蘭的利益,也要儲存都鐸王室的利益。
這種衝突矛盾最好的例子,就是蘇聯時期了。
當官們大肆出賣國家利益,蘇聯解體後,一個個成為寡頭,從未將蘇聯情況放在心上。
喜歡我的大不列顛帝國請大家收藏:()我的大不列顛帝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