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我這次到來,第一個是為了祝賀您開始親政了,這對於英格蘭的民眾來說,可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第二件事,卻是為了給您送點錢而已!”
“哦!還有這種好事情,我的洛依滋先生,你來給我說說!”
一提起錢,愛德華卻提了提精神,有了一絲興趣。
雖然目前愛德華擁有酒吧和賣酒這兩項弄錢的業務,但是誰會嫌錢少呢?
“陛下,想必你是瞭解的,海鹽生意是我們洛依滋家族的主要業務!”
“而我留在倫敦,就是為了收購英格蘭的海鹽。”
“我這是瞭解的,那可是一樁好生意!”
愛德華不由得癟癟嘴,感嘆了一番。
食鹽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這是每個人的必須品。
在中世紀,這個技術不發達的年代,食鹽的重要性被放大不少。
在古代兩河流域,聰明的人類學會了如何應用鹽,他們把鹽用來行使軍事用途。
每當毀滅一座城市後,古代亞述人和赫梯人會在城市裡撒鹽,以表達詛咒這裡的土地變貧瘠含鹽量大的土地不利於作物生長)。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兩河流域那麼多的沙漠的原因,真是一件害人害己的主意,而這一習俗傳到歐洲,在中世紀戰爭中被髮揚光大。
從羅馬帝國後期到中世紀,鹽一直是珍貴的商品。
商人透過“鹽路”把鹽運給內陸日耳曼人。在撒哈拉沙漠中,善於沙漠貿易的圖阿雷格人始終維護著一條專為運鹽車通行的貿易路線。
為了把鹽運到內陸的薩赫勒地區,一支大篷車商隊可以組織4萬頭駱駝。
有時,商隊用鹽換奴隸,撒哈拉沙漠西南邊緣的廷巴克圖就曾是一個繁榮的鹽和奴隸市場。
而到了1960年,仍然穿行在沙漠裡的商隊一年要運輸15,000噸鹽。
不過現在這種貿易已經下降到當年的三分之一。
不像我們中國,早在漢武帝時期,就將食鹽國有化,而中世紀,食鹽一直就是商人的天下,像愛德華這些君主和國王,卻只能分潤一些殘渣。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陛下,我們洛依滋家族願意拿出每年一半的收購份額來向您收購海鹽!”
“也就是差不多五十萬磅的份額,我們直接向您收購!”
“每磅我們直接出六先令。”
咬了咬牙,馬克拿出決心說道,心裡感覺有些痛。
要知道,平常每磅鹽的收購價只有五個半先令左右,這次為了表明誠意,直接提了半個先令,這真是在割肉呀!
聽完馬克的話之後,愛德華直接在心裡做出了計算。
三百萬先令,也就是二十五萬英鎊,我的個天呀!這幾乎就是王室每年收入了的一倍了,更是和國庫收入差不了多少。
愛德華擁有自己的莊園和領地,還有自己的農奴,煤炭也不缺。
這樣一來,成本幾乎為零了,等於每年躺著,就會有二十五萬英鎊入賬。
這樣不要太舒服,心裡計算出如此大的利潤,愛德華心裡就有了撇開洛依滋家族單幹的想法。
可是往深裡一想,自己沒有洛依滋家族在北歐和德意志地區的人脈,就算生產出來也不會賣出去,還是跟洛依滋家族合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