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自從知道自己為什麼一直到各地城堡住的原因後,那已經是亨利八世死前的一個月了。
可以想象整個王庭的人,包括王宮侍衛在內的五百多人一直待在溫莎堡,那麼多人的排洩物幾乎快把整座城堡給淹沒了。
等到露娜姐妹將這個訊息告訴愛德華時,他整個人都蒙圈了。
而在看到他的臥室門口都快淹沒時,愛德華已經無法形容自己的心情了。
整個溫莎堡的人全部都被愛德華集中起來,組織一起打掃衛生,將排洩物都裝起來倒在了一個事先挖好的大坑裡。
這個大坑不一般,長10米,寬10米,高五米。中間還插著50根長達6米的,直徑三十厘米的大木樁。這些木樁都是花費了三百個侍衛半個上午的時間砍伐而來的。
愛德華還在木樁上鋪上了厚木板,防止臭味散發出來。
這樣一來一個大便池就形成,以後的排洩物都可以倒在這裡面了。
愛德華不求它頂個幾年,只需要熬過亨利八世就行了。事實上它不僅撐過了亨利八世,還熬過了1548年,直到愛德華奪權時才功德圓滿。
真正意義上的抽水馬桶在18世紀後期才發明出來,而直到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現代廁所才成為英國大多數房屋的標配。在漫長的中世紀裡,歐洲人是怎樣排洩的?出口的廢物又去了哪裡?
答案是:隨便。中世紀早期,歐洲的城鎮規模還相當小,人們要麼就在街頭隨地便溺,要麼講究一點的就用桶裝起來,倒到街上或者河裡去。在人口稀少的鄉村,內急問題就更無拘束。
不過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是“一箭之地”,也就是說解決問題的地點至少要離最近的居所有射箭一程的距離,家裡建廁所是難以想象的。解手時離鄰居太近,甚至在室內幹活,被視作是挑釁和破壞行為。
而作為英格蘭的統治者,亨利八世對便池問題頗為憂慮。1513年,亨利不堪忍受自己私室外側牆壁上醜陋的褐色汙點,他命令倫敦塔的總管建造一箇中空的圓柱或暖氣管,來掩蓋這些汙穢。
而位於比利時根特郡的“伯爵城堡”是城堡私室的一個代表。
生活區有一個只能容納一人的私室。堡壘牆上的私室則留給那些較無特權的居民使用。以上兩處便利場所的物質都流入緊挨城牆的河中。在天氣寒冷的冬天使用城牆上的廁所是種可怕的經歷,不少人臀部都凍僵在石座圈上。
早期的倫敦橋,並不像現在兩座高塔對峙,而是一座上面建滿房屋的擁擠河上小鎮。
倫敦橋上居民也要解決個人問題,這裡的公共廁所直接高空拋物落入泰晤士河,從橋下經過的船員要是敢四十五度角憂鬱仰望倫敦的天空,十有八九會吃一嘴,所以有諺語說:“聰明人橋上過,笨蛋橋底過”。
不得不從橋底過的人唯一解氣的時刻,就是上面的轟炸者不慎從茅坑掉進河裡。
身為貴族,愛德華不用擔心上廁所的問題,但是上完之後如何擦拭的問題也很重要啊!
你能想象用麻布來擦屁股的感覺嗎?很是酸爽!但是在這點上,愛德華就比法國國王舒服多了。
在古羅馬是用一端裹著棉布的棍子,也就是羅馬人的“廁籌”,公共廁所的廁籌是公用的,用完了放入容器內消毒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