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國王陛下,目前小麥種了100英畝,收穫了約七百蒲式耳;黑麥種了八百英畝,收穫了蒲式耳;燕麥種了200英畝,收穫了1200蒲式耳;大豆種了100英畝,收穫了458蒲式耳!”頓時,霍華德管家的嘴如同機關槍似的冒出了一大串數字。
在英格蘭,1蒲式耳等於8加侖,等於4配克英國容積計量單位),相當於36.3688升公制)。
直白的說一蒲式耳等於36.3688公斤,換算成我們熟悉的度量的話,大約等於73斤左右。
拿產量最多的黑麥來說,一英畝約產一千一百斤左右,這是淨產量,也是有記錄來這時的最高產量。
而按照一英畝等於六畝來算,一畝只產170斤左右,而當時明朝貧瘠的陝西畝產都達到了300斤,而當時的江南地區畝產量甚至達到了500斤,這是個讓歐洲人絕望的數字。
由於英格蘭這種植這個產量低的嚇人!農作物時間,一般是秋天種大麥一類的糧食,來年夏季再收穫,跨越了大半年的時光。
所以這就是整個歐洲大陸的人口比明朝少,可耕種的土地面積比明朝的多,但是糧食價錢高,不夠吃的緣故。
愛德華今天來到溫莎莊園就是來指導工作的,於是待到伊麗莎白回到莊園裡的別墅休息的時候,愛德華頂著中午烈日來到了農田邊。
來到農田邊,只有短短的一公里左右,而愛德華已經很累了,雖然身體不行,但是愛德華為了維持國王的威嚴,只能默默的忍受著。
愛德華看著一片廣闊的田野上,兩塊地呈現出不一樣的景象,一個已經瀰漫著綠油油的麥草味,而另一邊的還是光禿禿佈滿雜草了。愛德華知道這是歐洲流行的兩圃制耕種法。
二圃制是中世紀以來歐洲流行的耕地分割槽輪作法之一。在歐洲盛行於公元18世紀以前。其方法就是將耕地常分成兩塊,每年一塊耕作,一塊休耕,逐年調換以保地力,作物也輪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愛德華看著麥田不語,心中感慨萬分,我今天來這裡,就是知識決定命運,知識改變歷史吧!
愛德華轉頭看向了跟在身後的霍華德管家,說道:“霍華德,你聽說過三圃制嗎?”
“啊!國王陛下,我從未聽說過這個詞,難道這與二圃制有什麼關係嗎?”霍華德管家被愛德華的話說得有點摸不著頭腦。
三圃制就是它把耕地分為面積大體相等的休閒地、春播地、秋(冬)播地三個耕區。作物也在各區輪作,春播作物或大麥或燕麥或豆類,秋(冬)播作物或小麥或黑麥。耕地和作物分別依次逐年輪換,三年一個迴圈。
而在封建莊園內強制實行三圃制。農民擁有的耕地以狹長條地的形式,與領主保有地錯落相間地散佈在各個耕區內;每年種植的作物種類和農作時間強制劃一,農民無權安排;休閒地和收割完畢後的耕地,都作公共牧場,共同使用。
與二圃制相比,三圃制一年可以收穫兩次,休閒地面積由二分之一減少到三分之一,既有利於減少農業災害或歉收的風險,又有利於耕地和勞動力利用率的提高,因而農業生產水平高於二圃制。
“霍華德!我決定在這裡實行三圃制”愛德華說出一句讓霍華德驚異的話。
“可是陛下……”霍華德還想說些什麼時就被愛德華給打斷了。
“不要再說什麼了,我的土地聽我的!”
喜歡我的大不列顛帝國請大家收藏:()我的大不列顛帝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