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提供瓷胚和料水,你來作畫如何?就畫昨天晚上設想的那幅雲中龍……如何?我對這個創意可是期待得緊呢!”
常言:道人的名,樹的影!秦淮的實力有目共睹——核舟、木雕、玉雕、青銅器,哪一個他不是玩到了頂點?玩到了宗師境界?
正因此,李運對秦淮寄予了厚望,並希望他能像青花大王一樣,拉動整個瓷器行業的口碑上漲,讓從業者們有更多的動力去創新,讓人們更多的認識瓷器之美,讓瓷器重新君臨天下,掌握全部的話語權。
我泱泱華夏,天下中心,豈有不掌握全部話語權的道理?
聞言。
秦淮凝眸思索。
該選擇自己全包,還是分工合作?
這是個問題。
記得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制瓷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
翻譯過來就是——別看瓷器只有小小的一個土坯,但實際上要經歷七十二道工序,才能變成瓷器,而且這還只是大概的工序,七十二道工序中間的細節程式,只會更多,說都說不過來。
粗略來說,需要開礦——原料選取——原料碾碎——配比碾細成泥漿——泥漿陳腐數天)——製坯——乾燥數天)——精修坯——泥漿脫水——練泥——拉坯——旋坯——乾燥——素燒——上釉——乾燥——刷釉——燒製——驗品。
總而言之。
製造瓷器屬於工序複雜的工業。
從礦坑開採出來的石頭開始,經過打磨變成泥漿,再變成泥土,再拉成陶胚,再去融合水與火之力,再上釉設色,其工序之繁瑣,想要光靠一人之力,效率太低,耗時太久。
所以從千年前,老祖宗們就會分工合作。
譬如青花大王,就是和【張有生】這位製坯大王珠聯璧合,才創造了數萬件彪炳瓷器藝術史的絕妙藝術品。
張有生的坯+青花大王的畫,相輔相成……
可稱得上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也因此,青花大王成為了瓷器藝術上的一面旗幟。
雖然秦淮是很想體驗整個流程。
但一開始不易包攬全域性。
揀取最擅長的領域,才是事半功倍的最佳做法。
“嗯……我先嚐試在瓷器上作畫吧。畫畫這方面,秦某人略懂一二……”
在略微沉吟了片刻後,秦淮做出了選擇。
“好!完全沒問題,我們都是這麼做。當然這個步驟其實是最難的,因為很多大畫家,想在瓷器上作畫,且作出好畫,是非常難的,很多頂級畫家,都在瓷器作畫上,遭遇了滑鐵盧。”
“秦淮老弟可要做好心理準備。”
李運講述著頂級畫家們的遭遇。
秦淮眸光平靜:“這樣的話,倒更要挑戰一下了!”
“我相信秦淮老弟的天賦,瓷器作畫應該不在話下。”
“秦某人不喜諛詞,作品出來之後,再說這些。”
“沒問題。哈哈哈哈。”
李運和秦淮一拍即合,立刻開始準備。
在準備的過程中,眾人也前往工廠,參觀並親手感受一團泥土變成陶坯的過程。
在一個旋轉的工具平臺之上,一塊泥土,被一雙巧手,旋轉著就變成了造型優美的泥坯。
看到平臺旋轉。
秦淮忽然開口:“我想起來了,這個旋轉平臺,或者說旋轉工具,在古代稱為鈞。”
商雅臉上浮現出迷惘:“嗯?鈞?為什麼稱鈞?”
秦淮耐心解釋:“因為鈞有平衡、運動的意思,而這一個步驟,恰好符合鈞的引申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