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吐槽聲中。
眾人發現,這節目出乎意料的有趣。
雖然才剛聊了幾句,但嘴角已經忍不住掛滿笑容了。
或許這就是有趣的靈魂吧?
“等秦淮小哥哥拿起雕刻刀,我已經很久沒有看秦淮小哥哥雕刻了。”
“同等。就是為了看創作畫面來蹲的節目。沒想到節目這麼有趣,秦淮小哥哥實在是太逗了,我的少女心啊。”
“前排回收舊手機,舊電冰箱,舊電腦,秦淮小哥哥。我願意當二婚妻子。”
“樓上的,蟠桃大會專門給你發請帖了。”
“好傢伙,蟠桃園就在你嘴裡吧?”
吐槽時。
畫面中的秦淮終於喝好了茶,開始一板一眼講述。
“我為什麼說竹子在中華文明登頂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呢?”
“是因為我有一天看到孔子學富五車的插圖,再看到我練的宣紙,再看到手機時,突然湧出的一點見解。”
眾人興致勃勃,豎起耳朵傾聽。
“我們知道,一個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繞不開知識和文字。文字和知識,是文明能否長盛不衰的關鍵。用文字記錄知識,用文字記錄部落的發展歷史,有助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秦淮頓了頓,在眾人滿是求知慾的眼神中,繼續開口:“當有了文字,就必須尋找記錄知識、傳播知識的最佳載體。記錄知識的載體越先進,文明就能領先。為什麼這樣說呢?”
秦淮慢條斯理,不慌不忙,開始舉例。
“因為知識傳播最好的國家,發展速度一定是最快的。”
“公元前一千年這個時期,全世界出現了十幾種文字載體,比如石板文,甲骨文,金文,泥板文,陶文,木筒文......”
“但是將文字刻在石板、骨頭、青銅器、陶器等載體上面,是不利於傳播的,一百個字就需要幾十斤重的石頭,一本書需要一噸石頭,難以運輸,不利於搬運傳播,自然限制了知識的傳播和發展。文明也因此停滯。”
秦淮的話條理清晰,一下子就能聽懂。
道理的確是這個道理。
而且。
幾位貴賓,似乎隱隱約約都想到了什麼,一臉恍然大悟。
商雅眼眸明亮,忍不住開口:“秦先生,你是想說,我們古代的竹簡對吧?古代的竹簡書輕便簡潔,孔子擁有一圖書館的書,用五輛馬車就能拉著周遊列國。”
秦淮笑著看向商雅。
“太聰明瞭!”
“當其它文明一本書需要上百斤青銅,一噸石頭,幾十件陶器的時候,我們用一卷輕便的竹簡,就錄下了一本書。如果其它文明的大學者想要像孔子一樣搬家周遊,起碼需要兩百輛車。”“因此,便捷的竹簡書,將中原文化傳播到了整個中原。貴族們只需要雙手拿著竹簡書,就能學習知識,閱讀知識。知識的傳播,第一次如此簡單便捷!”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反觀其它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