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浪花的創意起源於東瀛葛飾北齋……
呵呵。
呵呵。
文章寫得非常用心,引經據典,頭頭是道,而且配上了圖。
譬如葛飾北齋的《神戶川衝浪裡》和秦淮‘一朵浪花’,確實有神韻相似的地方。
加上魯迅先生的一番話。
以及bbc的紀錄片剪影。
還有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圖片。
導致這種推論,竟然有一種言之鑿鑿的既視福
許多人竟然就相信了!
因為實在是神韻極似。
那浪花的形、貌、輕盈的體態、浪花掀起的弧度,都彷彿同源生出的一般。
東瀛國內對這個推論深信不疑。
[什麼一代大師,還不是借鑑模仿葛飾北齋?]
[而且這位大師,出名的東西基本上都是靠仿造。什麼青銅油畫,不都是借鑑其它大師的作品嗎?看不到多少自己的東西!這就是一位沽名釣譽的大師。還自以為不得了!]
[京都博物館的館真是毫無眼光,竟然會展出這種偽大師的作品,丟臉。]
[東方文化的正統早就被東瀛掌握了。華夏已經不是正統。現在他們必須向我們學習。]
[那位秦淮的作品,實在是對北齋的褻瀆與冒犯!強烈要求他們道歉!]
東瀛許多民眾,紛紛指責、抱怨。
這些都得益於東瀛偏激分子的輿論宣傳。
他們絲毫不會想,是他們先死不承認歷史。
才有秦淮用作品當劍,直接讓《正視我》在東瀛引發海嘯。
他們只是把一切的責任,推給秦淮。
謾罵秦淮沒有胸懷,不知道寬容,只有狹隘的民族情緒。
這種輿論甚囂塵上,在網路上竟然成了政治正確。
不難想象,要是在戰時,這樣的輿論能洗腦到什麼地步。
一旦到了那個時候。
縱然東瀛平日裡表現得再‘有素質’,再道貌岸然,縱然它們動漫做得再萌,也會朝你亮起屠刀。
一個在歷史上犯下罪行,卻完全不敢正視,甚至還要美化的國家。
會有下限嗎?
絕對沒有!
……
東瀛的人極力狂歡。
遠在華夏的精日也為他們的爸爸高興。
真開心啊。
又可以拜太君了。
這一次是實錘。
北齋是十九世紀的人,總不可能再出現秦淮就是巴特這種打臉事件。
既然秦淮不可能是北齋。
而且北齋早了兩個世紀,秦淮怎麼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