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從學習繪畫,喜歡用強烈的色彩刺激感官。
但是。
巴特的作品一向無人問津,這讓巴特抑鬱絕望:
‘我覺得我像一條粗野的大狗。
只會踩著溼漉漉得爪子走進屋裡,只會妨礙所有的人,甚至還不停的大聲狂吠。
我的導師,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我的哥哥,都不喜歡我,甚至我以前的妻子,也棄我而去……’
這是巴特二十三歲以後的真實狀態。
他在尋常人眼中就是一個怪人。
但是孤獨,也讓巴特有了更多的時間思考創作。
接下來一年。
巴特嘗試更飽滿,更富有詩情畫意的調色。
因為那樣能賺更多錢。
但是。
他再一次潰不成軍,他的作品中總有一份陰鬱。
就像他在田野間看農民割麥子。
總覺得那些麥才是真正的人,被鐮刀無情的收割者。
這種思想,讓巴特一直失敗,社交圈也越來越狹窄,性情也越來越孤僻。
在三十歲時。
巴特第一次接觸到鑄造銅器,於是愛上了銅漿那散發著致命溫度的滾紅液體。
‘我覺得生命也該如此,活時滾燙如岩漿,死時枯寂如山石。’
巴特這樣認為,甚至一度到了瘋魔的程度。
他以為自己是銅液,於是用手深入滾燙的液體中,結果左手重度燒穿。
現在您所看到的作品,都是巴特用一隻手創作出來的。
非常遺憾,不少作品都被巴特融化了,就像卡夫卡,一怒之下燒燬自己的《變形記》。
如果不是好友搶救,恐怕我們看不到那部經典。
相較於卡夫卡。
巴特非常悽慘,在自殺前,沒有朋友會挽留他銷燬自己的作品……
僅存的兩件青銅油畫奉上,請莫夫先生過目。
……
莫夫先生瀏覽完信件,神態平常如初。
很多悽苦的人往往把自己想象成懷才不遇的藝術家,但真正有才華的又有多少呢?
關鍵,還在於作品。
莫夫先生開啟包裹。
取出裡面的立體青銅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