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銅藝,秦淮可以是胸有成竹了。
畢竟已經準備了這麼久,從皿方罍開始,秦淮就一直耗費心血研究。
加上靈光一閃,有了突破七千年築銅工藝的創意。
如果成功,秦淮必然能夠開創一種新的工藝,這種工藝,能改變如今銅藝界千銅一面的阻滯情況。
據秦淮所知。
無論國內、國外都有利用反應給青銅器上色的改良。
但那也只是依附在失蠟法或者範模法的一種改動,並不是藝術形式上的解放。
總而言之,青銅器鑄造在幾千年前達到巔峰後,就一直走下坡路。
而秦淮,就算繼續古饒道路,也不過是千年技藝的絕唱而已。
自秦淮後。
青銅器鑄造工藝會繼續走向沒落。
所以,儘管路漫漫其修遠兮,秦淮卻一直上下而求索,試圖披荊斬棘出一條新道路。
熔銅無模鑄造法,其實換一種方式來看,就是道法自然。
仿岩漿流動,仿岩漿凝固,再加上捲起千堆雪的浪花,便是秦淮靈感的來源。
這樣想著。
秦淮將新購買的粘土摻水糅合,這是用來燒製瓷器的,雖有些暴殄物,但秦淮找不到替代品,只能如此了。
粘土打成塊狀。
長一百厘米。
寬五十厘米。
厚度十厘米。
爾後。
秦淮用刀具刻出想要的地形地貌,再將滾紅的銅液傾倒,銅液自高向低,緩緩流淌。
倘若是以沈復的視角,那便是月湧江流的平原上,一片風平浪靜。
突然。
地平面的盡頭,出現龍一條滾燙的炙龍,它紅得燙眼,和周圍的背景格格不入,就像一條謫落凡間的神龍,在秦淮削出的河道中肆掠。
銅河洶湧。
生機燼滅。
秦淮如果傾倒得急,紅河就像山谷裂開一般,銅龍亦狂躁幾分,銅液飛濺,熱氣四溢。
有時,銅液飛躍到空中,卻稍稍凝固了謝謝,便失去了流暢性,堆積在岸邊。
等待著下一朵浪花的堆疊。
一朵一朵浪花,在自然的牽引下,堆積凝固。
浪花上被時間鐫刻一道道極為規整的痕跡,有點類似於火山紋,一眼望去,賞心悅目,舒心暢意。
這就是美。
銅液凝固時,短暫的時間差,被銅浪花記錄下來,哪怕是一千年後,兩千年後,都能看出端倪。
可以推測出秦淮傾倒銅液時的緩急,可以猜測秦淮傾倒銅液時的角度,可以由此明白,秦淮當時所思所想。
王羲之《蘭亭序》有云: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文章可以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