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會議沒能改變玉雕圈的亂象。
秦淮沒有雕刻玉雕後,玉雕圈的創意直線銳減。
無論是仿‘風雪夜歸人’的俏色巧雕,還是墨玉星空題材,還是青玉茶具題材,都出現得太多了,讓藏家一度產生了嚴重的審美疲勞。
而且。
最近兩年。
頂尖作品寥寥無幾。
倒是秦淮兩位徒弟,成了玉雕圈一股清流。
陸玉的玉雕慢慢步入正軌,她致力於雕刻動物擺件,以萌系取勝,目標瞄準中高階市場。
現如今。
這位姑娘在玉雕圈已經是後起之秀了。
而林櫟,就要艱難得多,一個諾大的玉雕廠等著他來運轉,他和江然滿心想要拉著玉雕圈往好的方向發展,可是玉雕圈內集體懶惰的慣性太強了,一時半會根本扭轉不過來。
他們只能獨善其身。
江陵玉雕廠能賺錢,可無論如何也影響不到其它玉雕師。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
師父能夠引發一場又一場的玉雕潮流,究竟有多麼可怕!
這等影響力,不是家大業大就能達成的,必須靠真正的才華。
因此。
林櫟千呼萬喚,終於將師父拉到玉雕廠來指導。
“師父往裡邊請。”
林櫟恭恭敬敬,他對師父的尊敬是發自內心的,無論是從顏值上,還是人品上,還是才華上。
“我們廠現在採取分工合作模式。
一件玉雕的碾溝、雕刻由某一部分玉雕師完成,另一些工序由另一部分玉雕師完成。
每一位玉雕師,現在不必全能,只需要把分工的那一部分完善到極致即可。一點一滴的極致,匯聚成一件上等玉雕!”
這一模式是師父當年提出的。其實就是漢朝‘千人一工’的現代版,而且,採取這種雕工分配的方式,也卓有成效。
“不錯。取各玉雕師擅長的技藝,組合在一起,可以避免雕刻過程中的勞累、倦怠對玉器帶來的不利影響。”
秦淮頷首,表示贊同。
要知道。
不是每一位玉雕師都有足夠的賦和精力吃透每一項古代雕刻技藝。
就好像讀書,高中分文理,相當於一個圓面。大學細分到某一專業,相當於取圓面中一個圓面。再往上鑽研,就是取圓面中一點了。
圓面中的一點,都足夠一位專家花一生時間來研究。
玉雕技藝足足四五十種,在兼顧練習這些技藝的同時,還要養家餬口,還要苦讀詩書增長才華……
難度確實高得一塌糊塗。
故而。
將玉雕師的工作細分,讓玉雕師將某一項技藝鑽研到極致,再合作雕刻,不失為一種方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就是很多玉雕師受不了我這一份改變,一直對我口誅筆伐。我試圖毀掉今後的玉雕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