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秦淮在江浙便走訪了一個多月。
東陽木雕,龍泉青瓷,龍泉寶劍西湖綢傘,仙居花燈,西湖龍井茶製作工藝,寧波金銀彩繡,綵船製作等非遺傳統技藝一一尋訪探究。
而蜀川省,自然也耗費了一個多月。
遂寧竹編、宋筆製作技藝、川劇、蜀都漆器、蜀錦、蜀繡、蜀派古琴、皮影戲、銀花絲……
整整一個月,每天都在探究或者探訪的路上。
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秦淮。
那便是不辭千辛萬苦!
無論是哪一項技藝,秦淮都會耐心十足的觀察,時不時丟擲兩個專業『性』問題。
引得老守藝人驚訝連連。
最後一站結束,道安其實也吃不消,而此刻的秦淮依舊神采奕奕,完全沒有絲毫疲憊。
果然不愧是大名鼎鼎的秦核舟,有這份毅力和耐心,活該他年紀輕輕就變成雕刻圈中的至高神話啊。
“累倒是不累,我還感覺收穫頗豐,眼界開拓了不少呢!”
秦淮將厚厚的筆記本合攏,笑容燦爛。
如果她不花整整三個月的時候瞭解每一項技藝的細節始末,那麼合作終將流於表面。
而現在,秦淮不僅拜訪每一位守藝人,還與他們交談,詢問他們的想法與創作思路。
在秦淮看來。
融合,不僅僅是走馬觀花式的熔合幾項技藝。
而是要融合令它們起源並走向繁榮的文化土壤,融合它們背後的千年歷史。
《易經》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常指待事物內在的無形的抽象的本質。
而‘器’指事物的外在表象。
秦淮便是花費了整整三個多月,去追尋每一項非遺技藝的‘道’。
石濤有一句名言:搜遍奇峰打草稿。
可還有比中華家五千年孕育的精湛技藝更奇絕瑰麗的山峰嗎?
沒有。
所以秦淮其實也在搜盡奇峰打草稿。
他搜的奇峰是五千年來寬厚的底蘊。
眼界無窮世界寬。
秦淮做到了。
在一百天的探究中,
秦淮好像跨越了千年的時間,將一條條河流俯瞰在眼底,並且試圖將這些流淌了千年的河流引導向一片空曠的平原,讓它們匯聚成一條波瀾壯闊,汪洋恣肆的長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相比於從前,此刻的秦淮,於境界、於眼界、於胸襟都有了翻天覆地的進步!
“秦先生笑得真開心。”
道安也被秦淮的笑容感染到了。
多麼一絲不苟且自信的一位年輕人。
風華絕代。
莫過於此。
“看來秦先生尋訪了三省的代表『性』技藝,已經胸有成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