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雕刻師的雕刻過程十分機械,死板,宛如應付功課。
而秦淮雕刻時,手腕旋轉如圓規,以手腕帶動刻刀不斷揣摩、雕琢,動作間充滿著美感和節奏律動。
不難看出。
秦淮總是十分享受每一次雕刻,因為樂在其中,故而每一鑿一銼都有靈氣氤氳蔓延。
秦淮雕刻時好認真!
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好像靈魂都附著在刀尖上。
他所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塊木頭,也是自己的靈魂。
在如崑曲水磨調的緩緩雕刻中,秦淮擁有了木料的沉默,溫柔,緩慢……
反過來,秦淮亦他將對木料、對世界的獨特感悟,賦予到眼前這塊木料中。
雕刻界中有一句話口口相傳:美的作品對應的必是美的靈魂。
下等木雕師挖掘木料的靈魂。
中等木雕師被木料孕育出靈魂。
唯有頂尖木雕師會將木料的靈魂與自己的靈魂水乳·交融。
秦淮便是達到了第三層。
木養他。
他養木。
這和人玉互相溫養是一個道理。
“呼”
秦淮舒了一口氣,他終於也在木雕上,追到了玉雕的境界。
念頭到此,秦淮愈加的斂聲屏氣。專注於刀鑿遊走,此時,他所雕刻的不只是驚豔繁華,也是秦淮的修養與品味。
於一刀刀的雕琢過程中,於一點點的剝刻過程中,一塊平平無奇的木料終於變得精美絕倫。
……
……
吃過午飯。
秦淮休息了片刻,便走進書房繼續雕刻。
在秦淮的妙手雕刻下,一截外表粗糙的木料,緩緩孵化出一位模樣俊秀的少年。
他昂揚頭顱,雖然五官還未被秦淮精雕出來,但微微勾起的嘴角,卻將自信與朝氣盡顯無疑。
由上往下看,這位少年的身材十分惞長,右邊腰間玉佩叮噹敲響,左佩長劍,腳下雲朵流淌,渾身衣物被風吹起,本是靜態的木雕,卻有千里御風的動態美。
站在木雕前,似有微風撲面而來。
——實際上並沒有。
這種錯覺很有意思,讓人不經意想起王陽明的一句話:不是木雕動,而是心動。
當然,這尊木雕才進行了一半。
木料表面並不平整,人物的五官還未勾勒,氅裘上也沒有裝飾,一眼就能看出來,它只是半成品。
但是,這尊木雕的骨氣已經盡顯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