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需要誇獎嗎?”
閻老先生笑著搖頭,言下之意不言而喻。
不過呢,閻老先生剛才不說話,是因為他也被秦淮這件作品給驚到了。
整件作品,透露著一股奇偉瑰麗。
它不同於秦淮以往的任何作品,也不不同於其它任何玉雕師的作品。
它是獨一無二的一件孤品。
首先。
從美學來看,這件作品以幾何美學為基礎,在追求大道至簡的同時,亦在黑與白、陰與陽的對立中尋到了一種平衡與和諧。
多種美學理念揉在一起,卻全然不衝突。
一件作品能展示一種美學理念,都算精品了,而秦淮兼而有之。
其次。
毫不誇張的說,這件作品把中華傳統的哲學思辨法表現得淋漓盡致。
陰魚銜陽尾,陽魚銜陰尾。
對立統一。
兩性環抱相吸。
陰陽相生。
天人合一。
這些規律,是中華家筆墨文化的核心。
若翻開中華兩千年的筆墨藝術史便會發現,無論是筆墨藝術的工具,還是筆墨藝術的形式,都在遵循著如上所說的辯證規律。
譬如毛筆。
本是由柔軟毫毛組成,卻並不軟綿無力,反倒是處處見骨,軟中有硬。
雖以柔軟的姿態示人,卻能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作為筆墨藝術的核心工具,它涉及了陰與陽,柔與剛,遵循的是中華哲學的思辨理念。
而古人書法創作時,也會秉承‘計黑即計白,計白即計黑’的辯證統一思想。
宣紙素白,墨汁純黑,黑白滲透,對立中天人合一。
所以秦淮這件作品,實際上是非常了得的。
把中華美學與華夏哲學有機的糅合在一起,以千年的厚重底蘊為風骨,即將而來的盛世繁華為血肉,這就是秦核舟的模樣。
如果說後世會景仰這個時代,那麼秦核舟會是繞不開的人物。
閻老先生將手放在秦淮背上,欣慰的笑了,臉上皺紋舒展開來:
“我覺得它堪稱集中華美學之粹,顯華夏哲學之華。”
閻老先生語氣溫和,言簡意賅。
說完還看了一下四周,好像在說,我這樣誇秦淮,你們沒意見吧?
聞言,在場所有老先生啞然無聲。
‘集中華美學之粹,顯華夏哲學之華’?
“不偏不倚,中肯方正。”
過了幾十秒,須老先生敲定了閻老先生的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