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拿著榫卯結構,輕輕放在一旁。
爾後帶著觀眾們一起欣賞陳列好的多寶閣、花幾,茶案,棋案……
看得觀眾們眼前璀璨豔然,頭皮發麻。
“不過,現在由於上百年的木料稀缺,榫卯結構已經不適造大型木建了。混凝土建築更有優勢,萬丈高樓平地起,充分利用日漸緊缺的空間,非常好。”
秦淮一邊走,一講解。
[就喜歡秦淮小哥哥實事求是的態度。哪怕是祖宗的東西,也不過分誇張。有優點就說優點,有缺點就說缺點。]
[這才是大國工匠的心態呀。]
[才看到一半就被秦淮小哥哥圈成死忠粉。不偏不倚的性格太討喜了。]
“不過呢,榫卯可以運用到實木傢俱中啊。
以造萬丈高樓的嚴謹標準,對待每一件小傢俱,也是挺好的一件事情。
而且,有些古建築的修建與再塑,也離不開榫卯結構。
有些東西還是要繼承為好,記得鄰國高麗,玩什麼去漢字化,結果以前的歷史文獻竟然都看不懂,還得跑到我們這來學習古文,這就很尷尬了。”
秦淮微微一笑,這個反面教材讓觀眾們笑出豬叫。
但同時也在他們心裡敲響了警鐘。
有些東西,是不能丟的!
就這樣,紀錄片從木工講到了核雕與玉雕。
講到作品如做人。
講到秦淮給林櫟手畫杯中水被冰封的漸變圖。
講到核舟是什麼原理,講到傳統技藝工序的連環畫的創作是出於何種目的……
講到風雪夜歸人。
講到平面減地法。
講到改良版的平面減地法。
講到了小酌清泉茶具。
整個影片充滿著身後的文化內涵,審美啟蒙以及人文理…趣。
咋一看驚喜連連,仔細咀嚼更是津津有味。
其中,秦淮對古今中外文化技術的看法不偏不倚,不過分誇張,但該自信的時候自信,尺寸拿捏得恰到好處。
這才是紀錄片的底蘊!
從頭看到尾,渾身舒泰,精神乾爽,留香幽遠。
而直到紀錄片的最後幾分鐘,秦淮也沒有說套話,譬如大家需要培養工匠精神、支援傳統技藝什麼的。
該說的都用作品說了!
觀眾們能清清楚楚的感受到什麼叫真正大國工匠。
[跟你們說個鬼故事,看進度條。]
[啊,一集這麼短?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