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完成以上的齋戒步驟,我便放棄製造。
用木匠的純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這或許便是在下製成的器物能被民眾稱讚巧奪天工的緣故罷。
哇,原來是這麼有意思的小故事。
厲害了。
厲害了。
撲面而來文化內涵與底蘊啊!
而此時,旁白緩緩響起,是一位小有名氣的男性配音演員,拿捏好了語氣,吐出沉穩的氣息:
“兩千年前,中華家的工匠們勞作一天後,點燃羶油燈,於竹簡上刻下他們在實踐中的心得體會。”
科普與旁白一同食用,
觀眾們懂了。
這是兩千年前的古老匠心!
老祖宗們藉著羶油燈的微光,刻下智慧的結晶,真是令人感動!
……
畫面繼續推進。
這一次,觀眾隨著鏡頭來到一千年前。
盛唐!
一片素帛緩緩鋪開,唐人的書法繪行其上。
大唐的自信在素帛與書法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右上方依舊是一段對古籍內容的旁註:
郴…州刺史王琚刻木為獺,沉於水中,取魚引首而出。蓋獺口中安餌,為轉關,以石縋之則沉。魚取其餌,關即發,口合則銜魚,石發則浮出矣。
這段文言文出自武則天時期的古籍朝野僉載。
講述的是一位唐代木匠,他能打造機關木獺,木獺造好後,往獺嘴放餌,魚進入其中吃餌料時,獺嘴會立刻閉上,並且木獺裡墜著的石頭脫落,木獺由此帶著捕獲的魚兒浮出水面……
看到彈幕解釋,觀眾們情不自禁腦補出那具木獺。
能想出這種精妙設計,並且在一千年前就造了出來……
只有佩服二字了。
匠心,依舊是匠心!同時還有天馬行空的創造力、想象力與科學實踐能力。
畫面再轉,時間跳回現代,在人來人往的博物館中,秦淮蹲在地上,時而抬頭凝眉注視陳列的玉器,時而埋頭奮筆疾書。
一頁頁密密麻麻的繪圖與文字鋪陳,積累成三百頁厚厚的一本。
旁白將前三段畫面連貫了起來:
“當代,也有一位刻苦的工匠堅持不懈的研究玉器,並寫下了厚厚一本研究心得。
從兩千年前的工匠到一千年前的工匠,再到現在……
兩千年時光彈指一揮間,加工機械在改變,審美在變遷,不變的是薪火相傳的咫尺匠心。
泱泱五千年的大國工匠,闕盛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