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得秦淮的話,閻老先生一愣。
秦核舟就這麼自信嗎?
曾經有的技藝,終將會被找回來?
閻老先生細細想了一遍,隨即被秦淮的豁達所感染:
“你說得有道理,已行之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秦淮靜靜的抿了一口茶,笑而不語,似乎一切盡在不言中。
見到這一幕,閻老先生忍不住笑著搖頭,唏噓兼慨嘆,年輕真好,無論是對待事物的看法,心態都完全不一樣……
其它老先生嘖嘖稱奇。
仔細一想,確有道理。
沉吟了片刻,閻老先生也是將目光投向頒獎儀式。
此時頒獎進行得不急不慢,每一種獲得金獎銀獎的工藝美術品,都有其獨到之處,可以看到閃爍著璀璨光芒的民間智慧。
秦淮看得異常入迷。
譬如傳承一千七百年的霧都銀花絲。
譬如玉雕類的薄胎工藝。
尤其是薄胎玉雕,秦淮上半身前傾,聚精會神的看著。
在所有的玉雕工藝中,只有一種工藝,是秦淮望而卻步的。
——這種工藝便是傲視群雄、被人們嘆為鬼斧神工的薄胎玉雕工藝。
薄胎玉雕工藝,顧名思義,便是玉胎非常薄,以至於雕刻起來異常艱辛。
多一刀功虧一簣,少一刀瑕疵斑斑。
而透過薄胎工藝打磨出來的玉器,最終都會薄如蟬翼,輕若鴻毛,亮似琉璃,甚至於‘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
因此,本次玉雕小類的金獎,便順利被一件薄胎玉碗斬獲。
“沒想到還有玉雕工匠在堅持薄胎玉雕啊。”
閻老先生不無慨嘆。
在所有傳統技藝中,薄胎玉雕的創作壓力是所有技藝中最沉重的。
一不小心,全盤皆輸,容錯率真正為零!
他們不能靠神來之筆,全靠肌肉記憶和直覺。
一些薄胎玉雕工匠的心臟病,往往是在打磨薄胎玉器的時候患上的,可想而知其壓力之沉重。
因此,已經很少有玉雕工匠願意做薄胎玉器了。
了不得啊,竟然還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在傳承這一門技藝!
閻老先生欣慰之餘,又十分擔心……
眉頭都蹙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