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明白了,帶著一臉的索然無味,轉身默默離開。
果然人不能太膨脹,也不能太給自己加戲。
以為系統會打著‘所有解釋權歸系統所有’的旗號給我開後宮?
不存在的,自作多情最難受。
秦淮反手把自己關在出租屋裡,坐在電腦前,旁邊放著手機,雙管齊下的查詢資料:
王船山的那枚核舟已經丟失了。
現存有一枚清代的橄欖核核舟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
橄欖核本身肉質比核桃要厚,形狀更狹長,所以更適合雕刻核舟。
但相應的,技術要求沒核桃雕刻那麼複雜。
在那枚核舟的船底,銘刻有三百餘字的赤壁賦。
雖然聽起來很厲害,但仿造的痕跡都太明顯了。
王船山只刻了十八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簡潔美觀,又烘托了意境,乃畫龍點睛之筆。
在秦淮看來,雕刻這枚核舟,是為了體現放舟赤壁,仰觀山川縹緲的意境。
刻三百字,便顯得故意炫技,畫蛇添足了。
對比之下,秦淮更喜歡王船山的作品,王船山的藝術修養,也更甚一籌。
“不錯不錯,宿主悟性很高。”
秦淮皺起眉,一邊瀏覽著資料,一邊呈冥思苦想的姿態。
《核舟記》以及文獻中描繪的核舟,他大概已經有了基本藍圖。
該做筆記的,都已經一字不漏的寫下。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
想要在不足盈寸的小小核桃中,要將這些意象全部雕刻出來,並且意象們都顧盼有趣,栩栩如生,確實有一定難度。
古往今來,想要還原這枚核舟的核雕師們前赴後繼,但都未能達到王船山的高度。
這也造就了,該枚核舟響徹文壇的名氣、獨一無二的精妙核雕技術以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情畫意。
總而言之,想要挑戰這一件豐碑級別的核雕作品,需要勇氣。
當然,更需要挑戰者腹有詩書、胸中有丘壑,甚至心境上,還要求能夠媲美當時暢遊赤壁的蘇東坡。
壓力山大啊。
秦淮視線落在系統贈送的那枚核桃上,突然發現,這枚核桃竟然狹長修美
這不就是原文中的‘蓋揀桃核修狹者為之’嗎?
看來系統在釋出任務時,就做好了讓秦淮攀登這座核雕史上的高山的打算啊。
秦淮心中瞭然。
目光轉移,落在書桌上的小木盒上。
啪嗒開啟,裡面躺著三柄寒光可鑑的篆刻刀。
這應該相當於某坑錢網遊中的畢業史詩了。
秦淮非常吃驚,因為這刀握在手裡,感覺就像靈魂延伸到了刀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