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茅峰下喜客泉,客至青巖珠串喧。
不用人誇風色好,清風送到幽人前。
陸英在山中獨居三五日,每天來往於華陽洞、萬壽臺、積金峰、三十三天門、龍池、火浣宮各處茅山盛景,看山外善男信女入山供奉,與上清宮大小道士調笑玩耍,枯悶時找幾本書讀,過得好不愜意。
忽一日,有數騎來訪,騎士俱戎裝勁束,為首一人革甲戎靴,頭戴武弁,赫然是宋昌明。宋演前日回京,敘過功勳,除授揚武都尉,助劉牢之鎮守彭城。
鷹揚將軍劉牢之功過折衝,升任龍驤將軍、彭城太守。宋演在京中除了楊謐並無熟人,聞知陸英在此,便快馬來與其相會。
宋演親衛馬背上帶來數罈美酒,與陸英把酒言歡,暢敘別後之情。
宋演舉酒言道:“華亭,一別數月,竟有滄海桑田之感,滿飲此盞,今夜促膝長談,不醉不休。”陸英笑著幹了一盞,聽他娓娓道來。
宋演道:“自從隨軍北上,連月無事,每天整頓軍馬,操演行伍。到了漢軍渡淮,我隨劉將軍兵出洛澗,方才真正遇到戰事。
“北漢派了梁成率領五萬大軍,沿淮河東下,駐紮在洛澗西岸,以阻止我救援壽春。前鋒都督謝將軍見氐兵勢大,便派出五千北府軍襲擾試探。劉牢之將軍偃旗息鼓,行至洛澗東三十里,紮下營寨。恰在此時,你道遇見了誰?”
頓了一下,看看陸英,接著道:“哈哈,竟然是道元和尚,就是在建鄴時我常去找他喝酒的那個大和尚。他不知何時來到了淮南,對我們劉將軍說,漢軍構成複雜,多為新兵,若是趁夜直抵其營,一鼓作氣,不待漢軍知曉軍力眾寡,先衝亂其陣型。然後斷其後路,阻絕淮水渡口,必能全殲五萬胡虜。”
“劉將軍聞言大喜,忙命整兵用飯,天黑時分,急速西進。到了距漢軍十里之處,方被發覺。果然如和尚所言,北府軍馬不停蹄,直接踏河而過,呼喊著衝向敵陣。
“北漢軍大亂,主將梁成匆匆上馬來穩定陣腳,撞在我手裡,一刀將其斬殺。我軍在敵陣之中衝殺了幾個來回,漢軍紛紛哭爹喊娘,抱頭鼠竄。
“奈何淮水渡口已失,落水淹死者不計其數,我軍斬首一萬五千餘。包括揚州刺史在內的十餘名大將皆死於戰中。當真痛快!”
陸英與他同飲了兩盞酒,笑道:“若無此戰之勝,則壽春城下未必能贏得那般輕鬆,想是漢軍已破膽,故一聞後撤指令,便全面潰敗。昌明兄所說道元和尚究竟是何人?他為何要去淮南,獻策於劉將軍?”
宋演道:“大和尚是我數月前偶然相遇,後來一直掛單在京師棲玄寺。此次北上淮水,後來我問過他,他稱離開建鄴以後,先去見了他師兄。師兄在漢主蒲剛身邊,每日蒙召諮詢,卻認為此役漢軍必敗,令他相助於我。”
陸英奇道:“道元大師的師兄,在蒲剛身邊為顧問,難道是釋道安大師?道安大師世之高人,本出於無奈棲身漢廷,有此說法便不足為怪。”
宋演又道:“我也是這般想法。道元和尚還說,蒲剛將敗,他師兄今後欲隱居山林,不復出世。並且對我言,擊敗漢軍後,便請命回朝,做個太平將軍,中原大亂已至,不是英雄出頭之時。還有什麼靜待良機,借勢再起……哈哈”
陸英見他強笑搖頭,似乎頗為信用道元之言。
陸英笑著道:“道元大師也算知時識變之人了。後來如何,你們北渡黃河,在河北戰事順利嗎?”
宋演喝了一盞酒,繼續道:“渡過黃河前,聽聞河陽寨郭漠已帥軍南下洛陽,我軍受命東進兗州,收復故土。琅琊、東莞、彭城、高平倒也沒遇什麼強敵,只是到了泰安時,碰到個趣人。”
陸英咦了一聲,問道:“昌明兄遇到什麼樣的趣人?”
宋演舉著酒盞笑道:“泰山下有一人名王始,妖言惑眾,自稱天師下凡,服用他所畫符水可長生不老。趁著漢吳交戰,在郡中聚集流民兩三萬,登基稱帝,自號‘太平皇帝’。聲言要奉天討逆,重建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