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宜修離開時,凌雲千叮嚀萬囑咐,讓他一定切記,不能將信封假於他人之手,哪怕是他們熟知的李思源亦是一樣,因為信封裡面的內容牽扯深廣,嶺南左參政,相當於嶺南省三把手,如果一個處理不好,恐怕會危及自身。
而讓郭宜修去找李思源,是因為李思源欠自己一個大恩情,可以藉助其身份,帶他進入巡撫府,這樣一來,遠比他自己求見省事,事情自然就好辦多,也不用擔心突生他變。
至於凌雲為何,沒有讓郭宜修將信封交給李思源,讓其代為轉交的原因,則是因為現在的他,除了自己深信不疑的人,誰都不信,哪怕是與他交情破厚的李思源也不例外。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這些年的經歷,已然讓凌雲頓悟,不管做什麼,一定要留有心眼和程度,如若不然,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皇宮的陰謀詭異,哪怕相去甚遠,卻仍歷歷在目,心有餘悸。
馮和煦生性懦弱且謹慎膽小,在他承認的供詞以及他人的供詞中,倒也沒發現他有犯什麼罪,如果硬要說有,那就是行賄罪,以及設計城門刺殺一事。
這種事,說大也大,說小也小。
最主要的還是看他如何定義。
說實在,自從掌握殺生大權,凌雲行使權利的時候,顯得格外小心謹慎,不想造成誤殺錯殺好人,同時也不想放過一個壞人。
如果他是一個奢殺之人,馮和煦根本沒有生還之力,然而事實上,凌雲並沒有下令將他問斬,原因在於,馮和煦沒有犯什麼大錯,至於城門刺殺,也是逼不得已。
他從丁宗瑞的供詞得知,楊不偉的兒子楊正德,看上了馮和煦的愛女,然而以楊正德的品性,馮和煦怎麼會同意,哪曾想,楊不偉為了兒子的一己之私,竟然霸王硬上弓,而馮和煦的愛女,也因此而瘋瘋癲癲。
楊不偉勢大,馮和煦又膽小懦弱,因此只能忍氣吞聲,絲毫不敢提報仇一事,更不用說找楊正德的麻煩,然而事實上,馮和煦一直將這件記在心裡。
為了能報此仇,不僅膽大起來,設計城門刺殺,想借助他的手除掉楊不偉,事實上,他成功了,而且並沒有露餡,不得不說,這廝還是相當有謀略。
為女報仇,雖說此舉利用了他,但凌雲在心底,相當挺佩服他,至少他做到了不是嗎?
凌雲雖然下定決心不處決馮和煦,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該有的懲罰,一樣不能少。
處理完馮和煦,接下來就是楊府了。
楊府全府上下,因為有楊不偉的撐腰,上到楊不偉,下到楊府裡的小廝,可謂是壞事做絕,喪盡天良,無辜、善良者寥寥無幾。
當時不處決他們的原因,是因為想著等抓到楊不偉,在一同處決,哪曾想最後卻身陷土家堡諸多瑣事,導致無法抽身,如今雖散依舊沒有抓到楊不偉,但凌雲不想等了。
壞人就應該早點遭到報應,誠言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如今,時候到了。
這天,一則訊息在廣信城散播開來。
茶樓裡西北角,有三人同座一桌,坐在中間一人,朝他左邊一人問道,“敢問陸兄,對知州大人三日後在西街屠宰場,問斬楊府七十八人,有什麼看法?”
這位姓陸的男子聞言,猛地站起,目光如炬盯著說話之人,神情激動道,“吳兄,這事你從何處聽來?”
姓吳的男子微微一愣,驚訝道,“哦?難道陸兄並不知曉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