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依舊一言不吭,不過為了防止被騷擾,他還是搖了搖頭,隨後果斷躺下蓋好被子。
那人見狀,這才沒有再繼續糾纏他,只是罵罵咧咧,搖頭道,“真是個傻子,話都不會說。”
可能是被子頗為暖和的緣故,讓他在不經意間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外邊的天還是黑的,但已經開始有變白的趨向。
果斷起來收拾好被子,在號房裡面連續做了幾十個俯臥撐,讓原本脫離棉被而感到寒冷的軀體,再度火熱起來。
天色漸白,先是士兵在場內巡邏一遍,檢查有無違禁的物品,而後隨著銅鑼一聲響,考官站出來誦讀一遍考場規則,之後就是主考官出來講話,內容無非就是給他們這些考生鼓鼓氣,以作鼓勵。
猶如士兵上戰場,將軍在場上鼓舞鬥志。
十年寒窗苦讀,功成與否皆在今日。
同鄉試一般,銅鼓聲“哐哐哐”三聲響起,預示著考試的開始,考官開始下發試卷。
會試分三場,第一場考“四書”義三道、“五經”義四道;第二場考論一首、判五條,詔、誥、表各一道;第三場考經史策五道。
其大概囊括就是經義、律法、策論三種。
考試題目和答題主旨皆出自“四書”和“五經”之中,且試卷行文,是嚴格的八股文程式,答題的內容和行文格式不得有任何的突破。註釋:引用明朝科舉制度)
一共七道題,三天時間,凌雲計劃第一天三道題,往後一天兩道。
計劃好,便是粗略看過一遍題,發現內容同鄉試大都類似,只是其深意和涵蓋面廣了許多,倒不是說多生僻。
走到這裡的人,對於四書五經,早就滾瓜爛熟,倒背如流,根本沒有生僻這一說,凌雲也是如此,所以經義對他來說不算難,只不過需要仔細斟酌,反覆推理。
號房窄小,加上又是清晨,使得號房間裡的光線異常暗淡,盯著昨天夜裡僅剩半截的蠟燭,沒敢點火,其原因害怕蠟燭不夠用。
哪怕身在京都考試院,他也不敢保證,蠟燭是否能保證供應足夠,若是夜裡只發一根,那就更加不能動用這半截蠟燭。
古代科舉可不像後世高考,想來參加過高考的人都知道,在後世高考考場,不論考生缺什麼,監考老師都會想方設法,滿足考生一切考試的正規要求。
古代科舉考場不會,這兒的考官不會因為考生缺什麼,就會幫忙找尋什麼,可以絕對的說,在考場,哪怕是考生生病了,只要是沒有暈死過去,考官都不會多看一眼,更別說幫忙。
假如哪位考生敢在考場裡說話,那就可以提前恭喜那名考生,與今次考試無緣,直接驅趕出考場。
發下試卷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是在琢磨題目答案,且將腦海中的內容寫在草稿紙上,幾經修改、推敲,已達到最優答案。
其實說到最優答案,科舉考試沒有規定的最優答案,無非就是看考生寫出來的東西,是否符合主考官的胃口,只有符合主考官的胃口才有機會,這就是現實。
至於文采、天賦這類東西,能坐在這裡的人,都不會太差。
所以古代科舉,勤學是其一,最重要的還是臨摹主考官的文章,這樣才能在最短時間內,明白出題者想要考察的內容。
反覆修改,再三確認,當答案沒有問題,這才轉戰下一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