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似水流年。
凌雲來到這裡已經五年了,發現這邊語言和現代還是有些相近的。
但到底還是沒弄清處,這是歷史上哪個朝代。
只斷斷碎碎聽聞爺爺凌大山,提起過什麼大乾王朝、天武十年之類的,也不曾具體。
安州郡靈山縣廣平村,這就是凌雲現在所在的位置。
廣平村個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村子裡有四十多戶人家,三百多號人。
這裡的地域偏僻,根據天氣變化猜測應該是在南邊,具體只能以後再詳細打聽。
廣平村並不是同姓居住,是由周、趙、凌、李四家姓氏混合而居的,且都是從外地遷來的。
據說他家定居於此,是源於三十幾年前,中原遭受百年難遇的洪水。
這場天災直接導致良田被吞噬,房屋倒塌,大部分百姓和牲畜被淹沒,大災過後有大疫,百姓死傷殆盡。
洪水過後,導致大批難民出現,朝廷及時採取救災措施,通知附近官府開倉救災,鼓勵大戶人家捐獻糧食。
災民沒有離開戶籍所在地的,朝廷按戶籍人口給他們發口糧,離開的人,官府直接給災民發放稀粥,一日兩餐。
不管是發口糧還是發粥都少得可憐,只保證餓不死。
朝廷賑災的糧食雖然撥付,但很難如期如實到達災民手中,往往有個十分之一,就已經很不錯了。
相比起龐大的災民,這點兒賑災款,根本就是螳臂擋車,杯水車薪。
官吏飽藏私囊,下撥的糧食被各級官吏高價出售,極少一部分摻著沙子做成清湯給災民吃。
朝廷不會追問糧食哪裡去了,因為官員們會說都給災民了,查也查不到,導致災民大批餓死。
救濟災民本是辛苦勞累的事,最終卻成了官員們的肥差,誰去救濟災民,誰就能名利雙收,苦了的只是百姓!
祖父說到這的時候,眼睛有些溼潤,有些哽咽。因為洪水直接導致他和親人走散了。
他跟隨流民向南走,把路上能吃的都吃了,河裡的魚,林裡的獸,天上的鳥。
直到找不到東西充飢的祖父,開始啃樹皮,等樹皮都吃光了,開始吃觀音土。
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江南地帶,這裡沒有被天災波及。就這樣他一邊走,一邊討飯,穿城越村,挨家挨戶,山棲露宿。
每敲開一扇門,對他來說都是一種考驗。因為面對他的往往都是白眼、冷嘲熱諷,對他來說,敲開那扇門就意味著侮辱,但不敲那扇門就會被活活餓死。
祖父後來聽人說起,這場大水引發的不只是逃荒,還有叛亂。
在這個皇權不下縣的朝代,水災活下來的人源於沒有糧食,沒有棲身之所。
天災人禍之下,開始搶劫當地比較富庶的人家。
就算是大戶人家有再多的糧食,也不可能滿足得了這幫龐大的難民。
長期得不到充飢的饑民不得不揭竿而起,直接搶奪當地官府的糧倉,開倉自救。
農民起義後果往往只有一個,那就是被無情得鎮壓。
饑民們起義後,快速佔領小城鎮,隨著起義軍首領的貪婪,開始不滿足於填飽肚子,帶領起義軍接連攻城拔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