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大宇宙的一年時間,就相當於這個小宇宙內的一億年。
而外界大宇宙的太陽系,人類文明一時半會兒也打不起來,可能還需要再等幾年,或十幾年。趁著人類開打前的這段時間,吳良便留在小宇宙內,觀察三顆行星上的生命活動。
……
2億年後。
一絲生命的波動驚醒了沉睡中的吳良,他睜開雙眼,看向了這波動的源頭。
這是第三顆行星,水含量適中的行星大海深處。
在那海底火山噴發所形成的黑煙囪巖壁中,硫化物、二氧化碳和水在巖壁內那如細胞大小的孔隙中,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火山噴發物的鹼性物質與深海的酸性水域發生了中和,而這種劇烈中和反應,在那不過數寸厚的黑煙囪巖壁中,這種中和反應變得溫和而細膩。
因為地質活動,這顆星球的海洋底部遍佈著這樣因為海底火山噴發而形成的海底黑煙囪。
而每一個黑煙囪的巖壁上都有著以億計細胞大小的孔隙。
有道是水滴石穿。
不知道經過多長時間的催化,在那無數黑煙囪巖壁內,那同樣無數如細胞大小孔隙中,內部那些物質在漫無目的的組裝、分解。一遍又一遍,再組裝,再分解。
終於,出現了一個顯得尤為特別的孔隙。
這個孔隙內的物質是一種極為特殊的生物大分子,rna。
它是遺傳資訊的載體,又是生物反應的催化劑。
而這個孔隙的特別之處在於,這個生物大分子正在將周圍的有機小分子組裝成自己。
這個rna並不像生命一樣主動去攫取周圍的物質。
只是當什麼物質‘遊’到了它身邊,到了合適的位置後,它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操作。
它只有兩種選擇——吸納這個分子,或是捨棄掉它。
在吳良的注視之下,它便重複著這樣的操作,選擇一個它所需要的分子,將其固定在某個位置上,然後靜待下一個遊弋者的到來,繼續選擇,或者放任這個遊弋者的離去。
一次又一次的選擇與捨棄,不知道經過了多少輪,它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創造——複製了一個自己。
“了不起的一步。”看完全程的吳良讚歎道。
當這個孔隙內的rna由一變二,它們又開始了之前的步驟,繼續複製自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生二,二生四…開始了以指數級複製起來,很快,這些rna便擠滿了這個孔隙。
而這個細胞大小的孔隙,便是最初的生命形態。
但它還不能算一個完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