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系內開展殖民活動與人類歷史上所經歷的殖民大有不同。
其中最大的區別在於付出與回報存在著非常漫長的延遲。
星際殖民,人類各國所付出每一塊錢,可能在百年時間裡都賺不回來。並且前期需要投入的資源是海量的,這與隨便帶點人就開著一艘破船抵達新大陸,隨後建立殖民地自給自足的古老殖民活動是完全不同的。
每在外星建立起一個殖民地,都需要大量的移民,與幾乎能讓各國財政瞬間血崩的資源。
劃破一個國家的大動脈去養一個殖民地?
這付出值得嗎?
為什麼不將那些資源補足本國,提高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這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相關的利益分配也叫各國止步不前,星際殖民足足受挫數年之久。
後來,一個小機靈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利用關稅。
如果將整個藍星作為一方,殖民地作為另一方,透過在雙方互設海關,調控關稅比例的方式,就能完美的解決回報與付出的問題。
例如火星殖民地。
在火星殖民的早期,國聯成立了一個火星建設與經濟發展聯合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就屬於政府組織,透過將整個火星殖民地以一個獨立國家的形態構建起來,設定一個火星的海關,火星之外一切與火星殖民地的經濟、商品往來都必須透過海關,而海關會收取一定比例的關稅。
然後藍星這邊也設定一個聯合海關,這個海關專門用於對藍星之外的經濟、商品往來。
這樣,一個非常理想的模型就形成了。
透過操控兩個海關之間的關稅,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
例如,藍星海關對於火星殖民地生產的商品收取10的關稅,原材料收取50的關稅;而火星海關對於藍星生產的商品則收取高達50的關稅,對原材料收取10的關稅。
在這個時代,一切生產材料都不再由星球或殖民地內部迴圈,這就使得民間的企業為了利益,會自發的前往火星殖民地,開辦工廠,建立公司,因為這比在藍星上要划算很多很多。
而隨著這麼多民間企業的前往,他們自然就需要招納員工。又因為他們的商品存在天然的優勢,使得他們可以開出一個更優渥的工資水平。
為了更高的工資,自然就會有人選擇前往火星打工,這些人中只要有人留下,那麼移民不也就搞定了嗎?
並且這種方式藍星各國也並未付出太多的資源,透過轉嫁成本的方式,將殖民地的建設成本很自然的轉移到了那些私人企業的頭上。
而那些企業也很滿意,因為他們之後能賺到更多的錢,最終付出的其實還是藍星上的各種企業,工廠,還有勞動力。
但這些企業和人可以選擇走出去,去火星或其他殖民地安家落戶。
經濟學家透過一套非常複雜的數學計算,也能保證藍星上的人民與企業不會出現任何危機與損失。畢竟,蛋糕在慢慢做大,而非一個恆定的值。人類文明總資產會隨著殖民活動而迅速膨脹,藍星哪怕在這其中付出了很多很多,也還是能分到一杯羹,嚐到一點甜頭,改善母星本地的生活條件,這就形成雙贏局面。
而等到殖民地養的差不多了,很肥碩,就可以再操控關稅,讓藍星採摘到最美味的那顆果實。
這是近乎完美的星際殖民模型,能想出這套玩法的簡直就是個天才!
只可惜…
任何所謂完美的模型都有著巨大漏洞。
那就是在採摘時,殖民地的利益集團會反抗。
對於殖民地可能鬧獨立之類的問題,國聯也有所準備。
那就是建立起一支規模龐大的星際艦隊,用武力來保障這套機制的順利執行。
太陽系聯合艦隊,便是藍星的希望,人類文明最偉大的成就。
下轄九支艦隊,將整個太陽系劃分為八大星區,其中第一星區由第一、第二艦隊共同駐守,兩支艦隊的基地分別位於月球與火星。
太陽系聯合艦隊司令部為等級最高的指揮部,由五名元帥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