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可控核聚變的研發同時展開的,還有一項人類有史以來最宏偉的史詩級工程:天地之橋。
天地之橋計劃又劃分出了三個子計劃,分別為——
其一:天空城
其二:太空工廠
其三:太空電梯
首先是‘天空之城’計劃。
這項計劃的目標是在230年之前,在遠離地表50公里的中間層建造一座佔地不小於10平方公里的高空發射平臺。
而50公里的高度也是人類目前所掌握的反重力技術能夠達到的最大飛行高度。
人類將以這個發射平臺作為中轉站,使用空天飛機將一系列的物資與器械送往太空。
透過定向能量傳輸技術從地表直接向飛向平臺持續提供的能源。
但是這個計劃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在225年之前取得人工智慧技術方面的突破。
華國對此表示樂觀。
在國寶級科學家吳霜吳博士的帶領下,華國的人工智慧技術正在突飛猛進的發展當中,最樂觀的估計在220年就能製造出全球首臺新型機器人。也就是智慧核心)
沒錯,吳霜不僅要帶隊攻關可控核聚變,也同時在研究人工智慧方面的技術。不過可控核聚變方面的東西前期的準備工作太多,場地的建造,裝置的生產,還要等鷹醬那邊的常溫超導,還要等不列顛那邊的新型材料,所以實際上是需要等到220年才能正式開始這是樂觀估計,反正這個推演中的人類很樂觀,樂觀就對了)。而在這之前,吳霜便一直從事著人工智慧方面的研究。
等到機器人投入生產之後,才能開展以一些的大型建設專案,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發射平臺的大型反重力引擎,非常的巨大。
這玩意理論上是造的出來的,人類現有的科技水平也達到了,但真要造出來就發現有點尷尬了——工業生產的水平還沒發展起來,要等一段時間。
各國想了想,覺得這麼等下去也沒有意義,而現在就要開始提高全球工業生產的水平也得不償失,更不是時候。不如再等幾年,等華國把新型機器人搞出來後,再依靠機器人的強大的建造能力進行工業的全面升級。
所以最後繞來繞去,還是繞到了人工智慧技術上。
——
然後是‘太空工廠’計劃。
這項計劃的目標是在240年之前,在太空建造一座大型的自動化工廠,並在隨後的5年時間裡,相繼建造不少於10座大型太空船塢。
目標是在250年,需要大建不少於5艘大型宇宙飛船。
而之所以是在250年之前,這就是考慮到第三項子計劃的實行。
太空電梯計劃的目標是在250年之前,建設完成藍星第一條直達3萬6千公里藍星同步軌道衛星站電梯。
初步預計是製作成纜繩的模式。因目前用於製造纜繩的技術已經實現,在最新型奈米技術的幫持下,碳奈米管的製造速度與成本都有了大幅的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