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渡著步子在這戶人家裡參觀了良久,樓上樓下到處都是他的身影。如幽靈一般,好在處於‘觀察者’模式下的他連一粒原子的運動都無法干涉,也不需要擔心會被人注意到。
他很好奇這個時代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與他們家中所用到的科技產品。
只是看了幾圈後吳良發現也沒什麼太過稀奇的物件,只是全息投影裝置,家庭機器人,反重力汽車,無線充電等。
沒有看見家用電腦和手機,取而代之的則是資訊終端。
那是一種小巧的全系投影裝置,透過網路連結著位於世界各地的大型伺服器叢集,它們能為整座城市或距離較近的人提供資料與算力支援。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雲’的世界。
所有的個人裝置都只是一個訊號接收器,以全息投影的方式播放畫面。這些裝置自身並不具備手機和電腦的功能,但實際表現出來的效果卻要遠遠超出電腦和手機所能達到的效果。
人們再也不用為手機和電腦的效能與大小糾結了,也不用再考慮裝置的換代的問題。在需要的時候,只要付的錢租賃費,每個人都能擁有大型超算的算力支援。
電話費、寬頻費、流量費統一變成‘算力租賃費’。普通的民用級月費相當低廉,每個月只需100華元不到。
普通的家庭也很少再有付電費了,因為家家戶戶的樓頂都有太陽能板,完全能滿足全家的用電需求。
需要電費只有那些飛行汽車。以電能驅動的它們用電就相當於曾經的汽油,但價格更便宜。如果不是長途旅行,只是在幾百公里的範圍來回,那麼甚至不需要再額外充電,在家時充滿電就可以了。
耗電的大頭是那些位於1000米空中的大型貨運飛行器。載貨量重達成百上千噸的它們以超過250公里時的速度將貨物運送到世界各地。因為電價低廉的緣故,即便它們耗電很大,但運輸成本也要遠遠低於曾經的船運。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不再侷限於港口城市,能在藍星任意地點進行快速運輸。加上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使用,使得這個時代的工業呈現爆發式的增長。
感覺看得差不多了,吳良便離開了這戶人家,他筆直地飛向太空,準備去看看那些位於同步軌道上的能源衛星。
衝出大氣層,隔著遠遠地,吳良就看見那些圓形的人造物,圓心處正對著藍星地表持續發射湛藍色的光束。
“好大一隻!”
等吳良飛近,在看見了這些衛星的實際大小時便被嚇到了。因為那真的是一個龐然大物。
背部有著六根纖長的支撐架,撐起一塊直徑達到10公里但厚度卻不足10厘米的巨大圓形帷幕,六根支撐架相互連結的中心點向外部凸出,形成一個上寬下窄的圓柱形物體,末尾處的噴口對著藍星地表,此時正在向外持續噴吐著如等離子狀的湛藍光束。
而更遠處則是其他的能源衛星,它們整齊排列,但它們發射的光束角度卻並不相同,有垂直往下的,也有呈現一個夾角射向藍星更高維度地區的。這大概與位於地表的能源接收站所處的位置有關。
位於太空的幾百顆能源衛星並不會同時工作,處於同步軌道的它們每天都會運動到無法接收太陽光的地球背面去,所以能夠同時執行的能源衛星只有幾十顆。
而單顆能源衛星的發電量,如果都是這種直徑十公里的大傢伙,那麼單顆每年的發電量約為3000萬億千瓦時。也不知道算的對不對,無需在意,忽略了吧)
這些電量依舊還是無法滿足這個時代人類的全部需求。
據系統所言,位於太空中的能源衛星總髮電量佔了人類社會總髮電量的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