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不再是隻有幾個畫面,一個旁白就一閃而過了。系統著重的展示了這次科技的成果。
先是新聞釋出會,幾個科技大佬向著國內外各大媒體描述了這一技術成果,並展示了一個測試影片。
影片中並非達到一萬公里,甚至連一百公里都沒有,只是在一座山的半山腰向著幾十公里外的一個裝置持續發射了一段湛藍色的光束。
光束並不粗大,可能直徑也不過十厘米左右,但那充滿科技感的場景還是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瞪大眼睛,還有無數人在電腦與電視劇面前大呼小叫。顯然哪怕只是影片中所展示的這些,已經讓他們很興奮了。
更別提新聞釋出會上信誓旦旦的描述這種能量傳輸技術的理論上最大傳輸距離能夠達到一萬公里,損耗率也僅僅只有17。
然後吳良又看見了這項技術的真實模樣,影片中沒有展示的細節。
那半山腰的裝置其實整體異常龐大,都超過一般的農房大小了。
而接收裝置這邊就更大了,足足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圓形大鍋,影片裡僅僅只展示了大鍋最中心的那截。
“看來這項技術雖然是成功了,但也只是粗略的掌握罷了。”吳良說道。
就像幾十年前的電腦與現代pc機的區別。
“不過幾十年的時間應該就能將這項技術掌握的七七八八了。”吳良還是很滿意的繼續說道。
沒錯,是掌握,而不是研究。
因為吳良基本已經能夠確定了,這項技術就是華國透過對五年前的那艘無人的飛船進行逆向工程所得到的技術。
如此跨越式的科技大進步,沒點‘靈感大爆發’是說不過去的。
【叮——205年8月15日,鷹國在材料學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出了光電轉化效率高達80的新型太陽能電板。】
耳邊系統的旁白再次響起,隨後畫面又一轉,轉到了十多天後。
如出一轍的新聞釋出會現場,同樣的跨越式科技大進步。不過因為太陽能板比較小的緣故,釋出會現場就展示了一塊小型的成品,並在室外實際演示了這塊不過巴掌大小的太陽能電板的實際效果。
真的非常強大,不過巴掌大小,從陽光轉換得到的電能就足夠一些小型的家用電器使用了。如果在屋頂全部鋪設這種太陽能電板,可能都不需要再連線電網。
這對於人類社會而言絕對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至少在民用這塊的用電完全可以交給每家房頂的太陽能電板。城市的公寓樓房也不用擔心,只需在城市郊區鋪設大面積太陽能電站就可以了。
現有的發電站大部分都能投入到工業生產中去,企業的成本會大幅縮減,生產力的爆炸式發展讓全球的人類擺脫貧困都不再是夢想,而是一個實打實的,肉眼就可以看見的小目標。
“並且這項技術對殖民火星也是重大利好,如果再結合華國的那項能量傳輸技術,殖民火星的能源問題便基本是解決了。”吳良道。
甚至幾乎算是鋪平道路了。
“還不錯,看來幾十年後殖民火星真的能做到的。”吳良很是欣慰。
之前只是想看人類登陸火星,而現在,吳良覺得在50年內,人類殖民火星都沒有問題。
感謝那艘飛船,真的是送了人類一份大禮。
隨後畫面一轉,災難的畫面又來了,吳良剛剛的好心情頓時散了大半,不過好在中間又看見幾個國家在航空航天領域取得一些重大突破,算是勉強維持住了一些好心情。
“看來人類真的要殖民火星了,看看這些技術突破,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自從那艘飛船掉下來後,人類簡直就是鉚足勁了要朝著那條康堂大道邁進了啊!”
【叮——206年12月20日,藍星核五國宣佈成立一個新的國際組織——藍星清潔能源統籌委員會,簡稱bce】
畫面中顯示的還是一個新聞釋出會,不過這次的釋出會現場就更高大上了很多。場地很大,幾個國家的領導人也都到了現場,現場烏泱泱的一大片記者,比之前的科技釋出會還要隆重的多。
吳良也沒多想,認為這只是一次很普通國際合作,這些國家聚集在一起是為了解放全球生產力,從而能投身到更偉大的事業中去。
隨後畫面再次轉到了一如既往的自然災害上,配合著系統的講述,一直持續到了2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