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鄴城的這些時間,辛評做的事其實很簡單。
他僅僅只是把之前袁紹在鄴城做的事情加大了力度,而就算袁紹不啟用辛評,按照他原來的計劃,唯一的阻攔,審配現在不在鄴城,一切事情都能很輕鬆的水落石出。
袁紹知道這些道理,他不是喜歡浪費人力的領袖,前線戰事緊張,他留下辛評的原因,是因為他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這麼簡單的事。
審配被查出來,審配如果不是這件事的主謀倒也還好,只要處置掉主謀,審配經歷這一件大事也會稍微收斂一下自己的態度。
但如果審配偏偏就是這位主謀,袁紹將極為難辦。
在鄴城鬧得風風雨雨的這件事查出來,主謀一定是要嚴懲,但是審配袁紹能動嗎?
袁紹不是很能動,現在的戰事時期,審配又有兩個官居要職的將領兒子,這兩個兒子和審配血濃於水,隨時有個什麼派系爭鬥,他的兩個兒子必然在一旁出力。
一旦審配覺得不公,這二人必然反叛。
辛評說起來只是袁紹拿來解決這一件事的緩衝劑,他想緩衝這些人的關係,儘可能讓這件事慢一點,於是他選擇了很有威望的辛評。
而就算辛評把審配查了出來,其他人看在辛評的份上還會掂量掂量,至少不會把怒火全部發洩在袁紹的身上。
袁紹不是不想架空審配,而是他根本沒有這個能力,審配的那一套班子,架空他還差不多。
可憐袁紹一直都無法對真正操控自己集團的大人物動手,舊時他想殺審配被逢紀攔了下來,現在他想殺審配也被自己的冷靜給拉了下來。
可辛評不這樣想,在他看來,對就是對的,錯就是錯的,這正是他養起自己名望的根本。
他反而認為,正是因為在戰時,所以更加需要抓住現在的機會,等到人間太平,審配更加根深蒂固,就是獻帝來了也處理不了對方。
這樣的審配和當時權傾朝野的宦官又有什麼區別呢?這樣的人是辛評最為厭惡的人。
所以他爭分奪秒,把袁紹的搜查手段加大力度,只要家裡有類似尚方斬馬劍的鐵器,或者是曾經有買過尚方斬馬劍贗品的人都被他抓了起來審問,連拿著尚方斬馬劍模樣的玩具的小孩他都不願意放過。
還好辛評沒有動用重刑,不然這些人早就積怨爆發出來了。
辛評一直在百姓之間為人稱讚,養了這麼多年的名望似乎也要解決不了這件事了。
可是調查下來,審配好像根本沒有參與這一件事一般,怎麼查都查不到審配的身上去。
審配太高明瞭,他知道這件事的風險之大,他將所有尚方斬馬劍的末流都匯聚到了劉子惠身上,自己無堅不摧。
就在辛評感覺大勢已去,自己要拿審配沒有任何辦法的時候,突然一個發現讓他的心終於緩和了一些。
他有一個關鍵的線索,那就是當時張合上書的那些被劉莽使者帶走的戰俘。
辛評一一調查這些人,這些人的身份很普通,都是冀州人,也有兗州人士,他們都是在許攸的軍隊經過的時候拜入許攸的軍中,在後來幾次遷移,來到曹操手下,最終被俘。
唯一讓人覺得眼前一亮的細節是,這些人最開始入伍是在郭圖的手下。
除此之外,這是一份沒有任何奇特之處的資訊,如果辛評想,他能在軍中挑出一大堆這樣的檔案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