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紀一直都是袁紹手下的溫和派,他做起事來不快不慢,他在戰場上不算一個擁有卓越眼光的人,但是他反而有審斷時局的能力,早在袁紹入住冀州時,力書趕走韓馥就是他提的主意。
因為這個原因,算是他幫助袁紹拿下了冀州,所以逢紀在袁紹手下的地位一直很穩定,甚至他都沒有投靠哪位公子,也能讓自己的地位不被威脅與動搖。
他和審配也有一些過節,而審配雖然不太喜歡他,卻拿他沒有任何辦法,不喜歡卻又不攻擊,這在審配的手裡可是極難發生的事。
當他覺得這件事是一定會成功的事時,他的動作會非常快,如同他建議袁紹奪取冀州一樣。
而當他覺得這件事弊大於利,極難成事,就會變得慢吞吞,彷彿全無鬥志,現在擺在他面前的這場大戰就是這樣。
袁紹本來就是一個不如曹操的人,想要靠他與他手下的陰陽人謀士們戰勝曹操,是為難他的。
更加讓逢紀提不起幹勁的是審配的動向,審配為了戴罪立功,自降多級,被髮配到前線軍中。
與其說是戴罪立功,不如說這只是審配的迂迴戰術罷了。
他去的是他兒子的軍營,在那裡沒有任何人能限制他,而且審配本來就是行伍出身的謀士,去軍隊,而且是他自己的親信部隊中反而他能大展拳腳。
逢紀看著這一切,反而覺得有些難過,這就是袁紹手下的人臣們,竭盡全力把自己的能力都用在互相貶低上面,唯一策劃出來的戰爭也都是為了自己在軍中的地位。
逢紀想要遠離這些,但是袁紹不允許。
逢紀是前線督軍,既然郭圖是他做順水人情留下來的人,袁紹很樂意看到他去督戰郭圖。
郭圖的戰術將袁紹和曹操的戰事升級,到了決戰的地步,袁紹看見尚方斬馬劍遲遲沒有下落,於是越來越著急的他足足派了十萬軍隊交到郭圖,審配和他的手上,這幾乎是他全部的主力。
前二人都有一些案底,袁紹沒在明面給予重權,所有的頭銜是落到逢紀的頭上。
但也僅僅是頭銜罷了,前線將軍被郭圖說服,皆已歸心,全都聽從郭圖的調派,逢紀去找他們想要命令一下的時候,他們反而告訴他應該先和郭圖商量,郭圖覺得沒問題再來找他們,惹得逢紀一肚子火。
審配一派的親信部隊又不可能會聽從逢紀的調配,逢紀真正掌控的部隊,其實只有一萬不到,和那兩位比起來簡直少的可憐。
逢紀無奈的同時更加感覺煩悶,所以他騎著馬四處轉悠,既然是督軍,那就督軍罷。
他這次到了一座叫做陽武的小城,這座城原定是進攻官渡的先行地,是一個較為重要的戰略要地,但是經過郭圖調整糧草囤積的位置之後,這個地方逐漸被捨棄。
這個地方現在的駐軍是淳于瓊軍,淳于瓊現在正在組織軍隊開赴另外一個戰場。
淳于瓊在袁紹軍中的位置很高很高,他是右校尉,有很多一線任務,糧草的供應也是他來負責,原來他就是在烏巢之戰之中陣亡,一般這種將領不會親自來負責隊伍遷移,但是淳于瓊出現在了這裡,讓逢紀感覺到了一絲奇怪。
淳于瓊現在正陷入鄴城中的一項罪名,有人揭發他是將那些仿造的尚方斬馬劍帶入城中的人。
淳于瓊在冀州的地位正無比敏感,如果審配察覺到了這件事情,那麼肯定審配會二話不說就給淳于瓊上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