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飛說道:“大叔,有多少臺這樣的機器啊。”
老頭說道:“有80臺這樣的織襪機,還有二三十臺配套的裝置,當時村裡集資了五六萬塊錢呢,結果本錢都沒掙回來,就扔這了。”
易飛搖搖頭。
可惜了。
“八十臺裝置,熟練工人三班倒的話,一天差不多能織上萬雙襪子,如果能賣出去的話,就算一雙襪子平均掙三毛錢,一天也有三千塊的利潤,被他們就這樣扔在這了。”
易飛嘆口氣。
市場經濟的理念還沒有灌輸到這裡農民的腦子裡。
“你說一天能生產上萬雙襪子?”
趙麗麗有點驚訝。
就這小東西一天能織出上百雙襪子。
看著不像啊。
“熟練工人一小時可以織五六雙,當然還得有人用旁邊那些裝置配合。”
易飛點點頭。
南方很多這樣的家庭工廠。
隨便乾乾就能掙不少錢。
“你說的一雙三毛錢利潤包括人工嗎?”
趙麗麗來了興趣,只是他不知道襪子的利潤有多少。
“是除掉人工的純利潤,我是少說的,錦綸絲襪有一塊錢的利潤呢,我說的還是批發出去的價格,”
易飛說道:“只要開啟銷路,織襪子還是挺賺錢的。”
至少十年內。
襪子、服裝的利潤還是驚人。
別說生產。
就是開個服裝店,也非常賺錢。
周書文的一個表妹90年代在帝都商業街開了一個三十多平米的服裝店。
一天平均一萬多的利潤。
那時候帝都的人均收入才幾百塊錢。
現在的利潤也不低。
趙麗麗大眼睛眨了幾下,“那我們把這個廠買了行不?”
買了這個廠?
易飛沒想過。
他的計劃裡沒有。
他的計劃裡除了卡bug,就是搞農業和電器。
還有建易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