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之地,一直都是眾多的少數民族與漢人錯處雜居,許多部落都是隻知首領,而不知大漢法度。
在劉焉父子在益州的時候,採取的是綏撫統治。
委任太守及僚佐,主要治理南中、處理蠻夷與漢族的關係為主。說白了,是隻希望南中維持一個“綱紀粗定,夷、漢粗安“的局面,別搗『亂』就行了。
當然了,既然治理了,賦稅及戰略物資該收的還是得要收的。所以南中之地的夷、漢衝突,時常爆發,反正就沒停止過。
到了龐統將劉璋趕去巴中後,事情又變得了不一樣。
南中之地的官僚、大戶和蠻夷首領們,都採取了觀望的自治。既是不看好劉璋能奪回蜀中,又不想沒名沒分的投靠給馬家軍。
一直到劉璋投誠曹軍,去了許昌朝廷當擺設,南中才有了定論。
龐統以籠絡的手段,給官僚、大戶和蠻夷首領們,以極大的讓步傳遞了善意。
他的意思是,只要南中之地打著馬家軍的旗號,保證每個季度定額的賦稅和物資供應,你們這些人愛幹嘛幹嘛去。
這樣完全自主的條件,南中的掌權者,當然是很樂意接受的。
但是對於黔首百姓而言,就是苦難的開始。
掌權者們頭上沒有了法度的約束,私心也隨之爆發。各種攤派、各種徭役、各種不公平的制度剝削,都隨之而來。
尤其是對於蠻夷們來說。
大漢朝自從打出漢人的不屈脊樑和骨氣後,骨子裡的漢人種族驕傲也開始蔓延。體現在對待蠻夷的態度上,是將他們看成被奴役的牛羊無異。
漢人的太守們和漢人大戶們,就是這麼做的。
他們聯合起來作威作福,把控鹽、鐵等日常生活必須品,牟取暴利。
也付出了代價。南中之地的蠻夷,與漢人的衝突愈演愈烈。隔三差五的,總會有屍體被扔在野外喂野獸。
用一句很形象的話語來說,如今的南中夷漢衝突,就如同一座火山。
冒著濃煙的、岩漿沸騰的,只缺一個引子就爆發的活火山。
這種情況,龐統也深思熟慮過。
他當然不是為了那些敲骨吸髓的掌權者,考慮怎麼緩解矛盾;而是為了自己蜀中的安定。
無他,南中不穩,蜀中也會殃及池魚。
剛好,去年曹魏大軍轉換了目標,去攻打漢室苗裔劉備了;馬家軍沒有了外部壓力,也有了餘力處理南中。
李嚴這個南中都督官職,就是這麼來的。
龐統讓他率軍,進入與蜀中接壤的越嶲郡,打著協助越嶲太守平『亂』的旗號。實際上呢,卻是把原先的越嶲太守也一起平掉了。
好吧,龐統就是想著將南中之地掌控在手中。
反正他已經騰出手來了,閒著也是閒著。
嗯,在李嚴出發之前,兩人還密謀了好久,定下來的方略是“逐步蠶食”。為了避免南中其他郡縣掌權者的反抗。
就連被坑了的越嶲太守,都給了益州別駕從事的職位,好吃好喝的供在蜀郡內,給其他人當牌坊呢
還真別說,他們這招還挺管用的。
與越嶲郡接壤的朱提郡、雲南郡就沒有什麼動作;而且李嚴還成功的拉攏了越嶲叟王高定,將越嶲的軍政大權都抓在了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