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仲秋八月,然而天氣卻炎熱得讓人煩躁無比。
至少楊帛就無比煩躁。
馬岱那邊已經五天沒有訊息傳來了。
他自己派出去的斥候,要麼被半道被堵了回來,要麼就再也沒回來。根本無法知道子午谷出口那邊的情況。
雖然說,馬岱再怎麼不濟,也不會五日之內就丟了關隘;然而,戰場之上,知己知彼,才能做出最有利己方的排程。
好吧,其實呢,楊帛並無意與曹軍拼個死活。
此番率領兵卒去支援馬岱,不過為了威懾曹軍,讓其不能全力攻打子午谷關隘罷了。
其實他的心腹幕僚,有過建議,說曹軍如今傾巢而出,後方西城的防禦兵力必然薄弱。不如來個圍魏救趙,率軍直搗黃龍,讓曹軍不得不撤回來。
楊帛當即就否決了。
並不是覺得沒有道理,而是根本沒有必要。
戰爭,是有戰略目的的。
曹軍的目的,是想將此地的戰事擴大,好牽制住張魯軍的更多兵力,好讓即將打響的關中戰事更順利一些。
而張魯軍的目的,是守住安陽縣即可。漢中如今的當務之急,是攻入巴中佔據更大的地盤,而不是為了馬家軍和曹軍死磕,損兵耗糧的去當冤大頭。
楊帛對此,理解得很透徹。
若是他引兵去攻打西城,曹軍會退回來是沒錯。
但也會更改了漢中的戰略意圖,陷入張魯不想看到的局勢:兩軍必然會遭遇於野外,演變成大戰!
而率兵去支援馬岱,是要在子午谷出口外的十里處紮營。
要和馬岱部形成掎角之勢。
如此一來,曹軍再怎麼猖狂,都不敢冒著被前後夾擊的危險,進攻任何一處。
只是呢,他的想法太過於一腔情願了。
因為法正,從出兵的最初,就將攻擊的目標,定在他的身上。
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花費各種心思弄出眼花繚『亂』的排程,都是在為了『迷』『惑』他,將他引出來,一舉滅之!
是的,馬岱一直堅持說曹軍是在調虎離山,其實呢,法正是在引蛇出洞。
那隻蛇,是楊帛!
而且,成功了!
當楊帛率軍才出了營寨二十里,來到漢水蜿蜒催生的蘆葦『蕩』前,就是他此生悲劇的開始。
一陣鼓聲響起,只見無數的弩箭,從茂密的蘆葦『蕩』中賓士而出。帶著尖銳的破風聲,撲面而來;帶去兵卒們哀鳴的生命,消逝而去。
生與死的界限,瞬息之間,便是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