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的一應軍略,本應該是以左承祖的意見為重要參考。
但之前孔融剛剛成為北海相的時候,與張饒一戰,左承祖認為應該設計伏張饒,但孔融認為黃巾反賊不堪一擊,因此率兵正面迎敵,不敵。
也就是此次,孔融認清了自己水平。
然則,他願意委任左承祖,但是卻不願意將北海的兵馬交給左承祖,讓左承祖全面管理。
總而言之,他好名,獨斷,專權。
此後,雖然左承祖名義上是孔融心腹,但是孔融對於左承祖的建議納入都不夠積極。
此次也是,在黃巾佔據青州之後,左承祖先是認為冀州的韓馥不足以與謀,兗州劉岱能力也不強,而是勸說孔融一定要與渤海太守或者東郡太守曹操培養起良好的關係,從而給自己留一點退路。
若是青州出現問題,也好有地方求援。
左承祖說了數次,韓馥軟弱無能,劉岱剛猛易折。
但孔融沒有一次聽他的話,也根本沒有一次願意和袁紹和曹操建立關係,而是為了安全,將北海郡治搬到了都昌。
而焦和,則自然而然被各方忽略了。
焦和的軍、名,完全不能入孔融之眼。
再之後,焦傑的忽然崛起。
以用計斬殺司馬俱,破司馬俱五萬大軍的事情傳到了北海,此時左承祖第一時間察覺到了焦氏的變化,奉勸孔融需要與焦和交好,焦傑畢竟是焦和之子,而焦和,無論個人能力如何,也是他孔融的直屬上司,因此左承祖勸諫孔融與焦和攻守相望,互為犄角,從而更好的穩固青州。
但是孔融再度拒絕。
之後焦傑再次大破徐和,令孔融震驚之餘,喃喃自語:“莫不是,黃巾這麼好殺?只有我打的張饒最厲害?”
但孔融素來知道管亥惡名,也因此,焦傑讓孔融共同攻打高密的時候,孔融非但拒絕了,還希望焦傑能為自己把高密打下來。
左承祖認為此舉不妥,與孔融爭辯,最終憤懣閉門。
此事到如今,也不過一月之久。
然而,物是人非。
高密城於一日被破城。
甚至連北海,都在短短的數日之內,城頭變幻大王旗。
雖然現如今很多官吏認為此事的由來是因為孔融沒有聽從左承祖的建議,心中有些埋怨,但是左承祖自己沒有說一句話。
他沒有埋怨,只恨自己之才現如今想不出辦法來解決如今北海的難處。
陷落太快了。
等到昌邑縣被孫邵獻城之後,都昌,再無任何活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