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一聽,這……
這不是此地無銀嗎?
要是傳出去,經過一些潤色,給老百姓看了,誰都知道寶石價格都是靠“炒”抬起來的了。
不過也可以理解,作為首飾的時候叫“鑽石”,作為玻璃刀的時候叫“金剛石”,其實都是同樣的東西,珠寶商為了保住自己的利潤,強行開發了一個新名詞而已。
陸明搖了搖頭,“都是錢鬧的。”
其實這話不對,不能說錢,得說“資本”。
珠寶商們會這麼做,陸明當然可以理解,奢侈品之所以是奢侈品,就是因為他們的價格偏離實際價值太多,給社會大眾強行創造了一種“高階”的錯覺。
一個包包賣10萬塊,究竟合不合理?
當然不合理,不要說什麼質量好不容易壞,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包是電工和木工師傅用的帆布包,人家裡面電鑽、螺絲刀、刨鋸、釘子什麼玩意兒都有,用五六十年都不帶破孔的,最多就是褪色。
這麼不合理的價格,物價局為什麼不取締?
一切理由都是虛的,其實只有一個原因,因為靠賣這個為生的人很多;奢侈品營銷,說是靠品牌效應,其實還不是靠人家銷售美眉們的三寸不爛之舌?吹到胡天海底,說道你掏錢為止。
養活了那麼多人,怎麼可能取締?
但如果涉及到工業生產,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奢侈品市場,工業原材料市場,哪個大?
如果所有奢侈品都能開發出日常民用的用途,那這個東西價錢肯定會降。
就拿玉來說,如果真的過幾十年之後玉取代特種塑膠成為雪橇的原材料,繼而開拓出其他用途,論克賣的價格當然不會讓工業行業滿意,而他們的話語權當然比珠寶商大,那價格當然會降,珠寶商不樂意?有那個能力嗎?
別去管兩個行業的產值——當然如果要比那肯定是工業產值更大,單就是從業人員人數來說,工業行業肯定要比珠寶市場多不知道多少倍。
不是“多少”,而是多少“倍”。
讓一萬個銷售下崗,跟讓十萬工人下崗,哪個對社會危害更大,哪個風險更大?
工業行業的話語權,除了農業以外高於其他所有產業——某個因為特殊原因已經綁架了國家經濟的行業除外。
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劃分,是有根據的,民以食為天,農業大過天。
有些省份——不說哪幾個啊,作為糧食的主產區,剛起步的時候工業水平也不行,搞的現在經濟一直都沒有起色,是因為這個地方的人比其他地方笨嗎?當然不是了!原因在於,這幾個省份是保住耕地紅線的關鍵所在,承擔了養活十幾億人性命的任務,工業絕對不能發展那麼快,因為需要留住人種地!
現在木頭不行、玉石不行,其他的……陸明想來想去,也只能硬著頭皮問過去,“那隻能用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