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友喜在馬丙友的邊上坐下,不屑的望了身邊的馬丙友一眼,轉過頭,看著於德龍目光,講了起來。
半年前,位於安馬縣東北的海寧鄉政府門前,有一位穿著卸下領章帽徽的轉業軍人挎著揹包行李在向鄉民政打聽去平安村的路線,並遞上一張證明身份的介紹信,說是找李明清的家。
民政股長李文雪是剛平反覆職的幹部,五十多歲,瘦高個子,工作十分勤懇,接過介紹信放在眼鏡前看了一會,見打聽李明清的人是個轉業幹部,叫張道中,估計又是烈士李明清的生前戰友,他就叫來民政辦公室的助手小蔣,吩咐說
“小蔣,你騎車把這位同志送到太平村六組李德棉家。“又轉過頭對那轉業軍人說
“張排長,行李帶著不方便,放這兒吧,去過戰友家回來再取。“張道中對李文雪的熱情很感激,覺得現在的幹部素質就是高,由衷說了句
“謝謝領導,我是回家的,行李得帶著。”張道中的話,李文雪未能理解,但也未細問,就叮嚀小蔣一句
“騎車慢點,注意安全。“
平安村,座落在鄉政府北邊204國道旁,離鄉政府五里路左右的柏油路,小蔣騎的是新買的永久車,快得很,他和坐在車後的張道中正聊得熟的時候,平安村委會的牌子就映入張道中的眼簾,小蔣說
“快到了,過村支部門前向東不遠就是李德棉家,坐好了,這段土路顛簸的。“
土路畢竟不好騎,顛得厲害,小蔣和張道中就勢也下了車。
小蔣推著車子在前,張道中在後,小蔣說
“李德棉夫婦也夠苦的,快六十的人了,兒子犧牲後,老公倆思兒成疾,老伴眼睛幾近失明,他自己患了怪病,一直高燒時好時壞,責任田也是糊弄著種,等天收,兒子犧牲的那點撫血金早花完了,就靠民政每月五塊十塊不等的救濟點,和李明清戰友接濟一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說著話,那點土路就顯得不經走,小蔣指著前邊說
“東頭第三家就是李德棉家。“
隨著小蔣的手勢看去,這是兩間土牆草頂的東屋,禾柴門虛掩著,在房子的南山頭斜披下來,搭了個象屋的斜棚子,沒有門,清楚的看見裡面有鍋臺,一大一小兩口鍋,一張一米見方的舊桌子旁,一邊有一三十公分高的木段子,人可以坐著吃飯,應算板凳了。小桌裡邊靠鍋臺有一口小缸,鍋臺雖是泥巴糊的,看上去還整潔,三個碗上倒擺著一個鐵飯勺,鍋鏟倒插在竹製的時筷籠裡。
小蔣指著門口的壓水井說
″老倆口抬水吃不方便,今春李股長讓我找人幫打的井。“
外面說話驚動了屋裡的人,巡聲走出一個駝背老奶和白髮老爺,走近時她認出了小蔣“熱情的說“是蔣股長啊,進屋坐。“
跟在後邊的白髮老爺對客人說“都進屋喝點茶吧?“這時,張道中和白髮老大爺四目相對,只聽大爺說了聲
″張道中吧。“他們就緊緊相擁,李大爺此時已泣不成聲。
,,,,,,
張道中和李明清是高中同學,一起當兵入伍,在部隊中由於勤學苦練技術,在連十項技術比武中雙雙奪冠,後來一起上了戰場,參加了自衛反擊戰,他們關係好,所以每每有照片寄回家,都是他們兩人的合照,李明清也會把父親照片給張道中看,所以李大爺和張道中彼此一見就認出了對方。
在此更須一提的是年底,每個戰士都會和家裡父母約好時間通個電話,互相問安,而張道中是個孤兒,從十三歲起就一個人生活,一到部隊第一年年底他見到別人從電話回來的腳步輕盈,心中十分羨慕,當別人沉浸在與親人傾訴的快樂時,他就會莫名的痛楚。
第二年底,李明清又約好和父親通電話了,張道中說,我也跟你去電話亭,他們一起到了電話亭,李明清打通他村裡的電話,和父親親熱的問安之後,他對父親說“爸,我戰友張道中的情況你是知道的,他想跟家人說句話。我把電話交給他了。“張道中接過李明清遞過來的話筒,卻什麼話也說不出,一旁的李明清說“快說啊,其他戰友還等電話用呢。“張道中被一急,衝話筒喊了一句“…………。“大家沒聽清楚,只見張道中已經哽咽起來。回營後,張道中那夜做了好夢,夢見自已和父母一起吃大餐了。
喜歡社會之魂請大家收藏:()社會之魂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