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撮合
賈琮的應對也很得體,兩人見面一番見禮後,甄應嘉道:“琮小哥兒好不容易來一趟我卻事太多,好在剛才將該忙的都忙完了,等會兒我們可要好好聊一聊,琮小哥兒小小年紀就這樣出色,聽說太上皇和聖上都極為喜歡琮小哥兒。想來琮小哥兒很快就要入朝了吧!”
賈琮禮貌的回道:“侯爺抬愛了,在下哪有侯爺說的那樣好,至於入朝還早著呢!聖上到是賞了個二等龍禁衛。允許在下兩年後再入朝。不過晚輩玩心太重,恐怕到那時要想點辦法再拖些日子,能晚點入朝就晚點。趁著現在還沒成年要好好玩玩,不然以後就沒這逍遙的日子了。”
聽著賈琮這話其它那些想當官都有要找各種渠道並且都未必能成的人心裡一顫,真是同人不同命啊!看人家有官給你做都不想做,還把位置給你留著,品級也留著,還拿著朝廷俸祿。自己呢,即便是安平侯府的老爺公子也是想要個官職都難,除非皇帝親封,否則走正經科考和戰場升官真是太難了。
所以甄家除甄應嘉外,還真是沒有任何一個正經的官職,只有幾個族人成了秀才或舉人,就這還是靠了點關系,當科考官給甄家面子才得來的。否則恐怕連個舉人都沒有呢!這樣對比下,即便賈琮假裝無上進的樣子也是遠比甄家後輩強。
吃飯時自然也同賈家一樣有戲班兒助盡,只是與京城的京劇不同,金陵這邊大多愛聽崑曲,其實榮國府也是有一班小戲兒唱崑曲的,就是去年賈薔下江南買的那一班小戲。所以崑曲對賈琮來說不算特別。
女眷這邊以奉聖夫人和甄大太太為首,甄寶玉是唯一一個坐在女眷這邊的男子。一看就知道他在甄家向來如此,賈琮也看出來了甄寶玉在甄家的地們就相等於當初賈家的賈寶玉。
甄寶玉和幾位甄家姑娘坐一起時一起談論的都是賈琮,且幾位姑娘也時不時的偷偷看向賈琮,還會臉紅。因為賈琮的容貌比她們透過屏風看到的還要俊美。
幾位姑娘的小變化也引來了奉聖夫人和甄大太太的目光。甄大太太同樣是侯府夫人但卻是二等侯夫人,可她對甄家內部的掌握力度極高,不遜
色於當初榮國府的二太太王氏,至少甄家二房三房的太太和子女們沒人敢給她臉色看。相對比邢氏這個一等侯夫人就差得太遠了。
女人心細,甄家幾位姑娘的表現瞬間讓甄大太太心中産生一番心思,她看向奉聖夫人時對方也剛好看著她,兩人對視一眼,想來心中起了同樣的想法。
奉聖夫人和甄大太太因為地位更高的原因自然會站在整個甄家的角度上看待問題。她們兩人看到賈琮和幾位姑娘後就在想若是將賈琮變成甄家的女婿會如何。若真能那樣相信利絕對大於弊。
下午,賈琮與甄應嘉進行了一番長時間的談話,甄應嘉迫切的希望從賈琮這裡得到了京城內的資訊。賈琮所表現出的沉穩和城府讓甄應嘉十分心驚。賈琮一直都四兩搏千斤,讓甄應嘉常常有一種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覺。
賈琮能說的就說,不能說的是一句不說,在甄應嘉開啟話頭後總能找到其它的點轉開話題。最後賈琮找了個機會離開了,相約以後再見。
甄應嘉目送賈琮離開,臉色不是很好看,不過從心底來說,他是十分羨慕賈家能有這樣一個出色後輩的。他甄家還被私下稱為江南土皇帝,可他心裡非常清楚,甄家後輩們沒有一個頂得起家族的男兒,即便他最為疼愛的兒子寶玉。
在他看來,他的兒子在權貴子弟中也算不錯的了,至少比去年他見過的賈璉強些,可跟這賈琮一比就差遠了。到不是說人品和外貌這些。而是一個家族的長盛做為家主需要的卻是心機城府,該狠則狠,該軟就要軟。
這些東西他的兒子暫時都沒有,或許是還沒長醒吧,等吃了苦就知道上進了。不過他也看得出來,他的嫡子寶玉不像是個做大事的人。除非出現奇跡,比如他聽說賈琮也是這兩年間內突然就變得厲害的,許是得到了什麼機緣或是被賈家人打壓狠了,憤起反抗才有今日的。
想到這裡甄應嘉也很無奈,他的嫡子可沒被逼過,反而是過得太好了,按現在的情形來看嫡子的性格再變已經有些難了。也是為了嫡子和家族的將來,他才會義無反顧的和忠順親王做那些事兒。不然他怕寶玉將來受苦吃虧。他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
甄家,為了他的兒子們。
甄應嘉再狠再壞也無法不管他的子嗣們,但好在他還硬朗,暫時先讓幾個庶子和侄子撐著,他的寶玉他再好好教就是了。
可甄應嘉又想到他現在哪有空教子啊!他甄家看似風光卻已經到了火烤般的地步了,要麼向前一步,要麼就一落千仗。容不得他手軟,容不得他退步。
賈琮離開後,甄大太太看甄應嘉心情不好也沒有打擾他,而是在晚飯後單獨給他說出了心中的打算。甄應嘉聽到甄大太太說出想要將賈琮與自己家的嫡系姑娘湊成一對時眼中突然一亮。對啊!怎麼沒想到這個方法啊!即便不是嫁甄家的嫡女給他做正妻,嫁過庶女過去做良妾也行啊!
反正賈琮的品級是正三品,他的良妾也是從九品的品級的。只要能將甄家和賈琮的關系綁在一起就行了。當然若是嫡女嫁給他做正妻就更好的,這樣就是正經的姻親了,賈琮想不上他家這條船都不行。
不過甄大太太猶豫道:“可我聽說此次賈琮來江南是帶著家裡的表妹來的,就是前任鹽禦史林如海的獨女。我在想是不是賈琮對那位林家的姑娘有心思,不然下江南也不會單單帶她一人。老爺你可別忘了,那林如海的死?”
甄大太太沒有再說話,但她未盡的言語甄應嘉已經明白了,林如海的死甄家可脫不了關系。當初林如海將孤女送入京城後早就孤注一擲,為求用最後的生命報效朝廷。
或許也是因為自知生命有限和沒有後嗣傳承,所以放下了一切。也是因為這樣,林如海得罪了很多利益集團,包括甄家所有的金陵也有牽扯,林如海不得不死。
林如海的死暗中很多人都有參與,聖上也知道,但沒有任何的證據,也不能指向任何人,而且歷來巡鹽禦史只要是不配合江南利益通常要麼只任一屆,要麼就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這巡鹽禦史看似權利大但也危險性極高,通常能做到這個位置的都是當今信任之人。否則多少錢都不夠貪呢。每年的鹽稅都是國庫的收入大項,沒有鹽稅很多百姓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