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啊。你就是最好的題材。”欒雨玲興奮地:“就以你為原型,拍一部勵志電影,主人公憑藉超凡的才華,創造了網際網路奇蹟,半導體產業鏈的奇蹟,肯定爆火!”
眾女倒是相信,蕭山的傳奇經歷,確實是難得的題材。
但她們懷疑的是,欒雨玲是準備讓蕭山自己演自己。
“你這思路不對。”蕭山搖頭。
“為什麼?”欒雨玲十分不服。
蕭山笑道:“第一,你這麼拍,觀眾會認為我是才,成功是必然的;而觀眾是凡人,平凡是必然的。沒有共情,哪來的共鳴?一部成功的勵志電影,主角最好是平凡的人,能讓觀眾一比照就可以得到激勵。如果一定要是才,也必須有致命的缺陷,讓觀眾認為不如自己。這樣,主人公的成功,
才會激勵觀眾。
打個比方,《阿甘正傳》這部電影。
阿甘就是一個才,他比任何人都能跑,他學乒乓球一學就會。這樣的才成功了,有什麼奇怪?如果導演像你一樣,演繹‘才必定成功’的主題,那隻能是一部爛片。
可導演當然不會這麼傻,所以他把阿甘弄成傻子。阿甘只是一條線,串起的是一個個人生痛點,讓幾乎每個人都能找到一副圖景,讓自己潸然淚下。換句話,《阿甘正傳》宣揚的主題是傻人有傻福,而不是才必定成
功。
第二點,一部好的勵志電影,主人公必須飽經磨難,成功才讓人感動。比如《肖申磕救贖》。主人公就是一個平凡人,他沒有殺人,卻被判處終身監禁。這樣的悲劇,讓人毫無反抗之力,就像我們每一個凡人面對這樣的災難,都無法反抗
,都會引起共情,代入其中,投入悲憫和同情。
主人公進了監獄中,又是各種致命的危機,讓觀眾的心情緊張壓抑到了極點,所以等主人公憑藉毅力,十九年如一日的努力,逃出生之後,才會讓觀眾那麼感動。
這是平凡人也能做到的事情,需要的只是信念,自我救贖。
而我的經歷,並沒有任何磨難,或者,即便是有危機,也都被‘才’化解。你難道還給我編造一些磨難?這又叫什麼以我為原型?”
蕭山完,眾女都連連點頭,感覺非常有道理。
欒雨玲卻不服地問:“照你這麼,你的人生經歷還不能演了?”
“也不是。”蕭山笑道:“但你不要以我為原型,也別讓我來演。”
這一層窗戶紙,被蕭山突然捅破,眾女驀然大笑。
欒雨玲目中露出一絲羞憤,但主持饒素質,瞬間就平靜下來,淡然道:“你覺得我的思路不行,你告訴我怎麼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你一定要當導演?”
“一定。”欒雨玲優雅而堅定。
“好。我給你兩點建議。第一,拍喜劇,別指望上來就打造一部經典,要從迎合觀眾入手。你應該明白,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是止痛藥,而不是興奮計。
第二,拍你擅長的東西,比如歌舞。或者,故事情節之中,融入歌舞的元素,就像印度電影一樣。歌嘛,我來寫。你架構情節就可以。”
欒雨玲驀然眼睛一亮:“太好了!有你創作詞曲,這部片子就成功了一大半!一般的印度電影都是三個舞、六首歌,你給我寫幾首?”
車瑤裝幾個女人頓時眼睛就直了,華夏影片可沒這個習慣,那不成歌舞專輯了嗎?
蕭山哈哈一笑,:“我給你寫六首歌,舞蹈就看你的了。”
“沒問題!”欒雨玲信心十足,笑容燦爛:“你給電影取個名字吧?
“就蕉老男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