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在楚國百姓面前的有三條路,第一條看起來最簡單,那就是停止敵對,做夏朝的順民,好處是可以過上家中有房有田,三年不納賦、五年不抽丁,有功授爵的生活,再也不用看那些世族的臉色。壞處是,從今以後都會被死忠於楚國的人當做罪大惡極的楚奸,尤其是那些在夏朝政府裡供職的,更是大大的壞人,所以晚上走路一定要小心!
第二條路最悲壯,那就是以身殉國,做楚國的忠臣孝子,給後世留下一個忠貞不屈的好名聲,得以流芳百世。這條路無所謂好壞,選擇它的人都已生無可戀,無所求自然也就不關心自己能得到什麼。
還有最後一條,這條應該是最難的,便是扯起大旗、自立為王,自古便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既然楚國已經亡了,楚王也向夏朝投降,那麼再打著楚國的旗號也沒有了意義,楚國百姓在一時之間也很難做出選擇,一些野心家就會應運而生。
選擇這一條的人多半是世族,夏朝的政策奪走了他們的一切,投降夏朝就是死路一條,他們又都是惜命之人,自殺?呵呵!他們的命如此金貴,豈可與那些微不足道的賤民一樣?既然不能投降也不敢自殺,那就只有造反一條路了。
造反說說容易,但做起來很難,首先夏朝這關他們就過不去,喪失掉根據之地,起兵所需的糧草和武器都成問題,要想籌集這些,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搶,處於這些武裝領導地位的世族們過去都搶慣了,百姓們也對他們深惡痛絕,所以沒有交涉的可能,最後難免淪為既被夏朝重點打擊、又不為百姓支援的強盜草寇。
一旦踏上這條路就沒有回頭的餘地,而且一不小心就有萬劫不復的可能,世族們是走投無路、為了保住他們的命才這樣選擇的,但並非所有人都是這樣,比如說他們的部下。
夏軍明白,要想消滅這些武裝勢力,只靠武力是不行的,對他們當中的不堅定份子可以採取利誘的措施,夏軍要殺的只是世族,跟他們的部下無關,如果能把這些世族綁了送給夏軍,不僅能得到一筆豐厚的賞銀,還有田產可以拿,這對生活愈加貧苦的他們來說是很有誘惑力的。
因此,起兵的世族們還要小心,萬一哪天晚上,部下把他們從床上抓起來,五花大綁後當做見面禮投降夏軍都是有可能的。
除了這三種人以外,其實還有第四種,那便是既不甘心做順民、也不想死還自稱是楚國臣民的,他們宣稱楚王不能代表楚國的意志,楚國的未來該由楚國百姓自己來決定,他們不願受任何人的奴役!
也就是說,他們效忠的物件不是姓趙的楚王,而是楚國這個國家,楚王投降不代表楚國上下都要聽他的,這顯然比前面三種人的理念更有檔次。只是軒轅紀在聽說了之後,淡淡的冷笑道:“不想做被奴役的人,就是想做奴役他人的人,真虧他們還能說得出口啊!”
無論是面對哪種人,夏朝的態度從來都是很堅決的,若是肯安心的做一個良民,夏朝不會虧待,要是敢生出一點別的心思,那就別怪夏朝心狠手辣……
此後的時間中,楚地所有的戰亂幾乎都因抵抗者而起,明明夏朝才是展開侵略的一方,他們卻在努力安撫局勢、頒佈利於民生的制度,抵抗者們卻屢屢製造混亂,他們在田地裡放火、在鬧市區殺人、搶劫過往的商旅、襲擊夏朝政府的執法者,甚至屠村之後嫁禍給夏軍。
對此,夏軍則顯得十分克制,既不濫殺又素無不良行徑,這些百姓們都看到了,他們心裡當然萬分矛盾,在叛亂與擁戴兩個選擇間不斷徘徊,擁戴不甘、叛亂不敢,做決定最忌不幹不脆,最終淪為三個字:不、作、為!
夏軍也正是看準了這一點,他們很清楚,百姓們要得不多,只想好好生活,如果這個國家連這點都不肯給他們的話,那就不要怪他們對國家的滅亡置之不理,比起跟著一個只懂如何壓榨他們、欺辱他們的統治者,他們更願意跟著能讓他們吃飽飯、過好生活的。
那些人口口聲聲以楚國百姓為念,可他們真的有替百姓們想過麼?至少夏朝想到了。
滅楚之戰後的半年時間,楚地的社會秩序已漸漸回到正軌,在夏朝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百姓們的生活日漸安穩,城市裡面第一次沒有了流離失所的景象,人心也已經安定了下來。
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夏軍在打擊抵抗勢力的行動中也屢有戰績,這進一步的保證了社會安全,人們開始意識到,也許期待已久的好日子真的要到來了!
然而事實卻是,籠罩在他們頭上的黑夜並沒有消散,當他們還沉浸在現在的安穩中時,戰爭的黑雲自更為遙遠的南方滾滾而來。
“邊境告急!南詔十五萬大軍進逼諒山!”
這個驚人的訊息在之後的短短几天之中就傳遍了楚地,本已平復的民心再起波瀾,百姓們紛紛議論,仗剛打完就又要打,什麼時候是個頭啊?!另一個更為糟心的訊息開始在民間流傳:夏朝準備在楚地徵兵,去邊境守城!
這個訊息一出來,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民間頓時炸了鍋,好日子他們沒享受到幾天,卻又要讓他們去前線拼命,天底下有這樣的道理麼?!一時間,各地的官署都遭到了百姓們的圍攻。
眼看著楚地情勢再亂,夏朝官方出來公開闢謠,否認了這一訊息的真實性,聲稱這是逆黨為了混淆視聽而故意放出來的假訊息。百姓們這才將信將疑的離去,透過這件事其實也暴露出了,夏朝在楚地的統治並不穩固,一有什麼風吹草動,這些百姓就很容易被煽動起來。
當然,他們也未曾欺騙,夏朝深知此時正是楚地該執行養民政策的時候,決不能動用這裡的民力,這個訊息確實是某些別有用心之人放出來的。為了安定民心,夏朝快速行動起來,不要說兵卒了,就是糧草也未曾從楚地百姓手中收走過哪怕一粒米。
擊破這等謠言的最好方法就是用事實來說話,見夏朝確實是言行合一,百姓們才放下了心,不過他們也要擔心,若是戰事擴大,夏朝是否還能保持住?
南詔宣戰是在夏季末,那幾天南方遭遇了連續的高溫天氣,十五萬大軍雖然出了蒙山,卻因為暑氣沒有立即投入進攻。
喜歡皇朝風雲之弘雲錄請大家收藏:()皇朝風雲之弘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