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洛京的恐慌持續了沒幾天便結束了,因為不出熙宗所料,奉勤王詔令先行出發的葉州大都督王度與太州大都督陳桓斌聯手擊敗了叛軍中的一路,楊科和郭棠,全殲其所部,斬殺郭棠,生擒楊科。
一天之後,又一捷報傳入洛京,奉詔自北境千里勤王的驃騎大將軍呂奉擊破了當州叛軍,生擒了尉遲豹和廣陽公主。至此,四路叛軍已有兩路覆滅。
而另外兩路,荊王李承毅所率領的荊州叛軍與薛從林、當陽公主所率領的度州叛軍,在得知了其他兩路兵馬都被擊破的情況下,決定會合,並轉向進攻夏朝腹地重鎮——陽州,圍攻十天,不克。
後於陽州城外,被五路勤王兵馬包圍,無奈之下,李承毅與薛從林只得命令全軍放下武器投降。於是,這場持續兩月有餘的叛亂就這樣結束了。
作為叛亂的首腦,李承毅和兩位公主及駙馬被押解進京,而侯陽懿之子侯安民早在叛軍投降的時候,便拔劍自殺了。
雖然,事後查明其父侯陽懿並不知道此事,但養不教、父之過,兒子做出這種事,你這個當父親的就毫無罪責麼?
正是因為這件事,侯陽懿被牽連,削職流放於安州,並最終死在了那裡,時年六十七歲。這個曾經輔佐兩代君王的一代名臣,最後竟落得個奪職流放,悽慘死去的下場,實在不得不讓人感嘆世事無常啊!
叛亂的核心人物被一網打盡,薛從林、尉遲豹和楊科,以及從犯二十多人,皆以謀反罪被處死。
荊王李承毅、廣陽公主與當陽公主,因為是熙宗兄長和姐姐,因而被免除死刑,卻也獲罪終身監禁。
歷經此亂,原本已日漸式微的朝堂老臣們感嘆大勢已去,紛紛選擇明哲保身,主動告老還鄉,於是,又一批新人進入了朝堂,夏朝的官場正在改朝換代。
夏熙宗終於也徹底完成了他的中央集權,他再也不用過著被人牽制的日子了,可就在他準備再接再厲的時候,一個突如其來的訊息卻擊倒了他。
想到這裡,秦湘看了看外面的天空,明月已掛上了半空,時間也不早了,但手指卻停不下來,一頁接著一頁的往後翻。
元歷1203年,時年三十三歲的夏熙宗被太醫診斷出得了風眩,這種病十分頑固,很難根除,所以太醫建議他進行保守治療,並且今後不能再過度操心勞力,否則風眩便會引起中風,會危及生命。
聽了太醫的話,夏熙宗感覺毛骨悚然,不過他並不是怕死,而是覺得太巧了,因為他的父皇也是因為得了風眩,年老之後身體每況愈下,最後便是死於中風。
夏熙宗一直以為是意外,沒想到自己居然也得了這樣的病,而且就症狀看起來與自己的父皇差不了多少。
在一般人看來,由於夏熙宗一直操勞國事,會得這種病也屬正常,不過秦湘卻知道,他會得這種病卻並不只是勞累造成的,因為他們李氏一脈有這樣的遺傳病,一般要到四十歲之後才會顯露,現在只是因為夏熙宗的勞累提前將它觸發了而已,而這件事即便是皇室也是隻有皇帝一人才知道的秘密,秦湘也是偶然得知的。
雖然被太醫規勸了數次,可這麼多年的習慣也不是說廢就能廢的,所以往後的五年,夏熙宗仍然按照以前的作息方式,因為叛亂所造成的損失也很快彌補了回來,民間也恢復到了叛亂前和平的摸樣。
只是在元歷1208年冬天,夏熙宗終於病倒了,而在病榻上,他下了一道不僅在當時,也是被後世無數次非議的詔書,大致內容便是由皇后趙芳媛代替他處理國事。正是因為他的這個命令,趙芳媛正式從幕後走到了臺前,為她今後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礎。
在歷代掌權的女政治家當中,趙芳媛絕對是一個鶴立雞群的存在,她的出身富而不貴,其父在她入宮前不過是一州刺史,若說她的美貌,卻也算不上頂尖,但她有一種靈氣,與那些公主貴女都不一樣。
她的獨特在於天生便擁有作為政治家敏銳的嗅覺和洞察力,一個十七歲的小女孩便已經能明晰世事,頭腦清晰更勝男子。
而秦湘能想到的第一個詞,就是聰明,她的聰明世所罕見,也正是因為她過於聰明瞭,這才有了後來的悲劇性結局。
原本在後廷時,她便有替熙宗批閱部分奏摺的習慣,現在正式垂簾聽政,處理國事對她來說也不是多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