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有貴嘆了口氣:“這也是沒法子的。只等咱們家境況再好些,銀子再多些,自家開了店,也就好了。”
春瑛道:“爹既要開鋪子,為何一定要是綢緞鋪?我這幾年在外頭逛了一圈,發現這江南有一種牙行,專做絲綢布匹生意,將本地的料子收購過來,再高價賣給各地的貨商。爹是老手了,做這行眼光包管夠,況且這裡是江南,附近幾個大小城鎮,什麼東西最多?什麼料子沒有?又有各地客商雲集。爹在這裡開店,必能如魚得水!”
路有貴沉默了,過了一會兒才問:“你見那些牙行……生意果然好?”
“坐船經過時,看到拿貨的商人都排到門外了。我也不是要爹您隨便開店,自然要事先細細打聽過的。如慕不想在本地開,那就回京裡開,也是一樣的,只不過兩地奔走,倒比先前還要辛苦了。”春瑛見父親似乎有些動搖的意思,忙添了幾句,“我還有一個主意:象東府這樣的官宦人家,一年裡辦喜事,或是平日換季做新衣裳,都愛用江南的絲綢,賣價比江南能看到的貴了三倍不止!咱們在京中人頭熟,若能拿下這樁買賣,哪怕一年只做上一二十樁,也比如今爹四處去問人家要採買什麼東西強多了。咱們也不用包圓,只專做兩三樣好的,爹能輕鬆些,咱們還能打響招牌!”
路有貴面上隱現猶豫之色:“咱們家……畢竟根在京城,況且還有你姐姐姐夫一家,和你二叔一家。”春瑛小心地道:“我並不是叫爹拋開京中的基業,只不過,在江南似乎更好做生意些。說到親人分隔兩地……的確是件難辦的事,這還得要爹您拿主意。橫豎並不十分著急。”
路有貴點點頭,沉默了一會兒,又嘆了口氣。
春瑛壓低了聲音道:“其實……離開京城,也不是什麼壞事。那裡知道咱們底細的人太多了,三兩天碰上一個,就夠膩歪的。在江南,人人都不認得咱們,爹您也少受些氣。”
路有貴沒吭聲。春瑛覺得應該見好就收,便笑道:“不管爹最後怎麼想,如今咱們都可以先打聽打聽這裡鋪面房屋的價錢什麼的,若有便宜的,就買下來放租。或是有好田地,買下來種些棉花,也是好的。僱個老實人幫忙看著,租子就讓墨涵去收吧。他回來時跟我說,他父母聽說是賣到了江南,打算不回京裡去了,留下來找到了父母再想以後的事。”
路有貴點點頭:“我知道了,這些天我也打聽到些訊息,等我明天去逛一圈,四處看過,再說吧。”
春瑛應了,又說了一會兒話,便退出房門來。
她這個建議,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考慮了很久了,雖然與親人分別,頗讓人不捨,但是,要想擺脫過去的糾纏,安安心心過日子,恐怕還是要離開京城另尋居處。而且,絲綢牙行或布牙行都是朝陽產業,父親也好,胡飛也好,都是做過類似工作的,做起來駕輕就熟。錢不多,就先收一批緊俏的好料子,轉手賣出去,立時便能賺到差價,若是能運回京裡去賣,光是賣給各個綢緞莊,就能至少提高一倍價錢。比之前小打小鬧強多了。既然有資金有眼光,為什麼不做大一點?
鄧爺爺說得好,發展才是硬道理嘛。
不知是不是因為春瑛一席話的緣故,路有貴忽然沉默下來,把自己關在屋裡待了整整一天,直到第二天中午,方才出現在眾人面前。待吃過飯,他便對李敬道:“大少爺,若接下來幾天沒什麼事,小的想到蘇州附近的鄉鎮走一走,松江、湖州等地也去一趟,看有什麼好料子,收一些回來。
李敬雖說已經有了個小官職,但這種買貨賣貨的事,年輕進卻是常乾的,如今又分家自立,為了家計,也打算重操故會,便道:“我也要去的,索性你與我同行,也好彼此有個照應。”
路有貴臉上帶著笑,卻沒點下頭:“大少爺何必勞累?有事派人去辦就是了,您如今是位官老爺,叫京里人知道了,對名聲不好。”
李敬略一沉吟,覺得也有道理,便暫且將這件事擱下,轉頭再看路有貴,笑道:“你也不容易,如今年紀也不小了,還要在外頭奔波。我聽說你有腿風,可別累著了。這個病即使現下能忍,也要仔細些,免得過幾年受罪。”
路有貴暗暗擦汗,乾笑著混了過去。待收拾行李的時候,把這話跟女兒一說,春瑛也捏了一把冷汗,慚愧地道,“是我想得不夠周到,如今咱們一家是出來了,可是謊話總有叫人戳穿的一天,不回東府或后街又不行,老是回去,又怕會叫人看出來。”
路有貴嘆了口氣:“當時這個法子的確是奏效的,如今也不過是略裝模作樣一點罷了。難道他們發現你說了謊,還能打我們板子不成?且將它丟在一邊,辦好咱們的事要緊。”又囑咐了春瑛幾句話,讓她儘量留在住所,不要到處跑,便帶著墨涵出了門。
春瑛有些鬱悶,沒了墨涵,其他男僕人她又信不過,只有一個荷嫂,又不好老是出去,她只得耐下心,等待父親回來,順便再想一想自己的計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記憶中,江南是魚米之鄉,蘇杭周邊地區,還有松江一帶,都十分繁華,而且會越來越發達。這個時空的歷史已經改變了很多,雖然她拿不準現在處於明朝的哪個階段,但從這些年收集的資料看來,估計至少已經是史書上的明末時期了,甚至有可能進入到清初時期。那本該坐上紫禁城寶座的清朝皇帝,如今仍然還窩在北方小小的清國裡。清國國力並不算強盛,幾次挑起邊亂,都沒成功,每年在糧食、鹽、糖、布匹、茶葉等方面都要依賴大明,想來一時半會兒還沒那能力入侵中原,江南應該可以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太平。
在這種情況下,她現在如果在蘇州周邊比較理想的地區買下固定資產,一定會有不錯的升值空間。這種資產,可以是房屋、店鋪,也可以是田地。根據她打聽到了物價,這裡的田地,一般的也就四五兩銀子一畝,比京城要便宜多了,上好水田,也就是六到八兩,若是偏遠些的鄉村,價格只怕還要再低些。而且這裡的糧食是一年兩收,種瓜果蔬菜,氣候也相宜,種棉花,更不愁出路。加這裡河網密佈,湖泊也不少,想要搞搞養殖業還是很方便的。再想到在胡飛田莊入口附近住的那家婆媳,結合自己在那一帶聽來的八卦,原來江南婦女,不論貧富,基本都是會織布的,每人一天織的量,就足夠養活自己了。照這麼說,如果她組織一個織布工場,又或是從普通民眾手裡收購布匹拿到別處去賣,也不是難事。聽說下南洋的船隊,每年都要收購大批絲織品的,有候府的關係,說不定這又是一條路。這麼想來,江南竟是處處商機!
春瑛更興奮了,忙將想要的東西一條一條寫下來,逐一斟酌,又填補了漏洞,估算了成本,再想好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方法,方才稍稍平靜下來,鬆了口氣,將紙小心地收好。
這時候,他們暫居的這處宅子裡,李家的人已經開始打包行李了,只等大少爺李敬辦好事,就可以坐船回京,也有人跑出去見識江南繁華,給家人買禮物,或是象路有貴那樣,採買些許貨物回京脫手,好賺幾兩零花錢。
另一方面,李敘料理好家事,也開始收拾行囊。他打算搭順風船回京,好去面對一向面和心不和的嫡母和嫡史,只是心裡始終有些忐忑不安。他雖然不想花錢,但他在族中人微言輕,哪能拒絕得了呢?終究還是獻一筆錢上去的,往好的方面想,有一位做官的兄長,他們一家也有一個依仗。
李敘妻子見他面帶憂色,也知道他在煩惱什麼,便跟著唉聲嘆氣,春瑛見了,問是怎麼回事,聽說了緣故後,忽然想到,自己一家在本地真的是舉目無親,如果真想在江南落腳,始終還是要有幾個相熟的人家幫襯才好。胡飛還沒回來,李敘就成了最好的人選。
於是她笑著對李敘的妻子道“敘少奶奶,敘少爺既回了京,也該到各處長輩那裡請個安問個好兒,東府一家子,都在江南住過幾年,二老太太倒罷了,只是念著這裡的醬菜,香醋什麼的,少爺小姐們卻早習慣了這裡的吃食,即便回了京,也仍舊沿用江南的東西。若敘少爺能給他們說說如今江南的新聞,再捎幾樣江南風物,他們一定會很高興的。”
李敘妻子有些驚訝,想了想,笑道“這事兒倒容易,你就能給他們說了。”
“我說的只有這幾日的風景,可這幾年的事,我卻一無所知,自然比不得敘少爺與少奶奶在蘇州住了好幾年。”
李敘妻子想想也是,便笑著應了下來。待回家跟丈夫一說,李敘便道“她這是在提醒我,母親與大哥為何能在族中壓我一頭?不就是因為他們與侯府關係近麼,大哥還有個妾是侯府老太太從前的大丫頭麼?如今東府起來了,他家之前長年在外,跟我們不熟,跟大哥他們也不熟,正好借了這個機會跟他們好好親近親近,有了東府做靠山,就算母親逼我拿銀子,也不敢做得太過了。”
李敘妻子忙道“既然如此,我索性跟你一起回去!東府裡,無論是你的叔祖母還是你嬸孃,你都不好跟她們直接說話,我們女人卻沒這個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