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章諸神之戰二)
“此前,黃巾之亂後,貧僧以為孫氏雄才大略一統天下,會有利於我教大興。為避亂傳教南渡長江入武昌進建業開設道場,教化江左萬民,奈何孫權志在長生不老保護私利,令人大失所望。正當貧僧心灰意冷之時,偶見天降異象,北斗犯紫薇,必有大變局,落在益州。又得涼州師兄傳來訊息,說劉皇叔連佔州縣,萬民擁戴,氣象恢弘,便千方百計藉故尋機脫離孫氏,遠趨隴南,機緣巧合之下得以面見少公子。經多方瞭解,深知公子所作所為乃非凡之人,與此時之人大有不同……”
“高僧謬獎,容後私下請教……”劉禪大驚失色,怕天機洩露,趕緊打了個哈哈,加以掩飾,合掌道。
這個胡僧竟能預見自己來自異世界,果然是世外高人,出言不凡,劉禪暗暗心驚,情不自禁肅然起敬。
劉禪道:“貴教佛法普度眾生,透過利己利他修煉獲得永生,利己則生,利他則久。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又宣揚所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之因果報應思想,讓蒼生明善惡知因果,從而斷惡修善棄惡揚善,從煩惱痛苦中得到究竟解脫。而高僧所提諸位皇室之人,特別是笮融、孫權之流,只是知道一點點佛法之皮毛,只為私利和長生不老,其殘暴不仁,隨意殺生,言行舉止無不與貴教背道而馳。自然而然不得好死,落到阿鼻地獄,受盡折磨不得超生。”
胡僧合掌道:“施主天資聰穎,明見諸事,真乃我佛門之幸。看來吾教大興,就全在施主一念之間了。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佛法博大精深,又以三法印為先,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靜寂。”
“不好意思,還未曾得知高僧名號,恕罪恕罪。”劉禪心中一驚,起了警惕之心,難道中計了不成,不由問道。
“貧僧名為支謙。”胡僧道。
“原來是支謙大師!失敬失敬!”劉禪皺起了眉頭,笑眯眯合掌道。心中卻甚是疑惑,姓支?這個僧人肯定不是中原漢人,十有八九是來自西域或者極西之地。
支謙見劉禪合掌,不由大喜過望,站起身來,合掌道:“我佛果然與施主有緣,施主從無接觸過我教,卻會我教手禮,真是天生佛性。善哉善哉!看來我佛大興就要靠施主了。”
“哪裡哪裡!”劉禪尷尬一笑,輕輕掩飾過去。
支謙彷彿看出劉禪心中所想,笑道:“其實我現在也是中原人了。我的先輩本是月支人,祖父法度在靈帝期間,率領國人數百歸化大漢帝國,貧僧就出生在中原,早年受業於大師支讖的弟子支亮。”
“原來如此!”劉禪道。
林離道:“少主,支謙大師是著名的佛經譯師之一。他改譯《道行般若經》為《明度經》,文句變冗澀為簡潔,而且純用意譯。不但文辭典雅,並且自由運用成語,表達佛教思想。十分通俗易懂,一般受眾也能接受。他依《無量壽經》和《中本起經》,製作連句梵唄三契。”
劉禪大讚道:“支謙大師為普度芸芸眾生不辭辛勞,實在是功德無量。可否講一下佛教西來東土的歷史。”
支謙稍為整理一下思路道:“據祖父和父親講,在天竺阿育王時代,我教第三次結集後,曾派大德摩訶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即漢地,派末世摩至雪山邊國。也就是明帝永平年間,先傳入了大漢帝國西域地區,後來傳播到中原,被稱為浮屠教。攝摩騰和竺法蘭將《四十二章經》和佛像用白馬馱著回到洛陽,明帝禮請二位高僧暫時下榻於鴻臚寺。翌年,又敕命於洛陽城西雍門外修建僧院精舍,安置西來的沙門,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又因二位高僧下榻於鴻臚寺,遂取其“寺”字,號為白馬寺。”
林離道:“白馬寺乃中原第一古剎,被佛門弟子和信眾尊為祖庭和釋源,明帝永平求法和白馬寺的建立是佛教一大盛事。白馬寺建立後,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即由攝摩騰、竺法蘭在此翻譯完成。中天竺律學沙門曇柯迦羅在此譯出第一部漢文佛律——《僧只戒心》,曇柯迦羅也被佛教徒尊為律宗之祖。西域人要來中原,透過涼州和長安必經之地後,就聚集在京都洛陽。安世高和支讖等沙門就是從安息國和大月氏國來到我國的,洛陽也成為唯一譯經場所。”
“想不到,距之兄還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對佛教諸事如此瞭如指掌。可否講一下大漢佛教信眾之事?”劉禪道。
劉禪知道,白馬寺初創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後世將近兩千年的歷史。《歷代三寶紀》、《洛陽伽藍記》等書記載,漢代佛教在中國流佈的區域還不普遍,其重心大略有三處:一是洛陽。因為洛陽是東漢的首都,是西域人聚集之所。二是江淮之間。西域交通開闢後,洛陽最先成為佛教中心。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農民大起義,不少佛教徒因逃避戰亂,從洛陽、關中彙集到丹陽彭城、廣陵等地,即江淮流域。江淮流域古代盛行黃老之學,相信方術和仙道的人很多,這種情況有利於佛教在該地區的流傳。三是交州。交州是中國與印度水陸交通的樞紐,也是中國早期佛教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交州刺史統轄七郡,即南海郡、蒼梧郡、鬱林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交州、廣州太守士燮統治數十餘年,社會相對穩定,一些中原士人避難在此。燮體器寬厚,謙虛下士,中國士人往依避難者以百數。佛教和道教方面的“異人”也集中了不少。名僧康僧會即在交趾出家為僧,在交趾譯經的還有西域僧人支疆梁、耆域等人。
總的來說,佛教傳播的漢人地區以長安、洛陽為中心,波及徐州彭城等地。當時普遍認為佛教是一種神仙方術,更有甚者,說佛教的誕生是老子化胡所致,去教化胡人了,故漢桓帝將黃帝、老子和佛陀同祀,"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沙門視同方士。
喜歡三國之風雲再起請大家收藏:()三國之風雲再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