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那個老人:“如果我們不願意牧馬呢?”
駱履元心中有點厭惡這個咄咄逼人的老人,但他還是屏聲靜氣的說道:“不牧馬的人,在這裡落戶,每人200畝土地,一套農具,兩匹駑馬,糧200斤,肉,魚100斤,鹽30斤。”
楊鉞問道:“那牧馬呢?”
駱履元想想說道:“實行計數工資,比如養出一匹戰馬,政府以40貫一匹收購。當然這錢給馬場,馬場會把錢分派到每個職工的身上。
我們打算在彰武建立年出3萬匹戰馬的馬場,預計需要有5000人。
我透露一點,在馬場上班的人,每月的薪俸會在5貫以上,如果是高手,薪俸100貫也不是說說的。
另外,所謂的職工就是政府養的吏員,在工作中出現任何狀況,都由政府承擔。就算你們在牧馬的時候出現意外,我們也不會袖手旁觀。
真的很不幸,死了,他家的孩子也會由政府撫養長大,老人送終為止。當然,這職工要層層挑選的,一句話我們要最好的。不是最好的就去種地。”
和這些定襄郡的百姓,談愛國,談貢獻,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覺悟,所以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利誘,等穩定之後,再實行愛國教育。
一個老人起來說道:“牧馬需要很大的場地,場地不是問題,但我們直接面對突厥人,契丹人,奚人的騷擾。”
駱履元說道:“馬場所有的年輕人都裝備武器,另外騎兵師的駐紮地就在這裡。所以,你們的安全,有保障。”
老人繼續問道:“年輕裝備的武器?什麼樣的武器?”
駱履元說道:“你們是和騎一師一起過來的,應該知道他們裝備什麼武器!馬場的民兵裝備的就是他們武器。”
老人想想說道:“那馬場的人當兵麼?”
駱履元:“當,不過是有軍隊來徵兵,一般進入軍隊,服役4年。”
老人:“不是府兵?”
駱履元:“是的,不是府兵,是義務兵,就是每個成年男子都有義務服役。服役期限4年,預備役4年。”
老人迷惑了:“義務兵?預備役?”
駱履元點點頭說道:“是的!義務兵是18歲到24歲之間,身體健康,無犯罪紀律。退役後,在8年內,發生戰爭,會被從新徵召入伍,這就是預備役。
不過,這兵也不是誰都能當,現在瀋陽的人口在180萬到200萬之間,兵員在6萬人左右,在未來一段時間,不發生大戰,基本不會大規模徵預備役。”
老人:“才6萬人?這怎麼保護這樣大的瀋陽?”
駱履元:“據我所知,去年6千人就對頡利15萬人進攻,把突厥人打的找不到北,後面戰高句麗,也不過一兩萬人。
所以這6萬人足夠保護整個瀋陽了,你們別看這彰武城,現在不過是木頭的城堡,明年開春之後,會成為銅牆鐵壁。”
楊鉞:“如果我想去瀋陽呢?”
駱履元說道:“瀋陽周圍的土地已經分配完了,如果真想去瀋陽,除了進入工作就是自己謀出路,比如做點小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