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日皇上便找到朝中出身世家的大臣劉綜,暗示道:“愛卿和後宮劉貴人是近親,她一個人身在宮中,還是要多走動走動。”
劉綜是山西人,和寇準頗有些交情,耿直的脾氣更是如出一轍。劉綜一口回絕:“臣家族中並沒有女眷在宮中。”
“你們都是同宗。”皇上更明白地攀扯親戚關係,試圖抬升劉娥的身價。
劉綜答道:“臣是河東路臨汾來的。當著大地的神明,臣不敢撒謊。”
皇上試圖給劉娥找個望族的願望就破滅了。這也原怨不到寇準身上。但立皇后這麼大的事,皇上不得不遵從先帝的遺命,去詢問顧命大臣的意見。當年的顧命大臣呂端、張永德、曹彬等均已去世,剩下的最有威望的就是寇準。皇上曾派人暗中去詢問寇準的態度。寇準只一句話:“劉氏不足以母儀天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皇上立劉娥為皇后的願望只能作罷。劉娥就此恨上了寇準。王欽看的明白,提前和劉娥達成了聯盟,目的就是要把寇準拒之在京城的門外。
或許是這一年註定不平靜,也或許是像老百姓們說的那樣——為君者失德,所以即便祭天祭地,也並沒有保佑大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黃河流域蝗災氾濫。
皇上雖然立即下令各地官員積極賑災,可收效甚微。蝗蟲來時遮天蔽日,來勢洶洶。所過之處,莊稼被啃咬一空。因為沒有特別有效的辦法,一直未能大規模地止住。
好在京城附近似乎比別處緩解的都更快些。朝堂上王欽趁機拍馬逢迎:“皇上,您看,龍氣所在,震懾住了邪氣。今早臣經過汴河的時候,見成群的蝗蟲飛進河中,以求速死。這正是皇上的功德啊!”
皇上這幾年已經習慣生活在這種逢迎的話中。他聽了欣欣然有喜色。
副宰相王旦卻說:“皇上,出現蝗災那是上天的警示。即使京城的蟲災有所緩解,也要找出原因,好讓各地推廣才是。畢竟我大宋疆域廣闊。不是隻有京城是皇上的王土。”
皇上最不愛聽到的就是自己德薄不足以王天下。他之所以喜歡大肆封禪就是心底裡最深處的自卑在作祟。他需要這種所謂的大場面、天降祥瑞來彰顯自己的英明。其實比起來,太宗當年敢於正視自己的錯誤、取消封禪,才是真正為君者的大境界大格局。
王旦的奏報自然讓皇上心裡不痛快。可大災當前,又不能再搞祭祀活動,皇上只勉強吩咐說:“去查查京城附近是怎麼治蝗災的,推廣到各地使用。”
京城的蝗災暫時有效地遏制,跟天子的龍氣沒有半點關係。是京城郊外的一個黑衣蒙面俠客,教百姓在晚上點燃篝火,把大批蝗蟲吸引過來,趁機捕殺。只是民間的方法未必入得了王欽等人的法眼。這種還算有效的方法並沒有推廣。
又一日朝堂,王欽舊事重提,說起京城的蝗災減輕一定是皇上的福澤。只是皇上的欣喜之色還在臉上沒有完全褪去,就被眼前的一幕嚇呆了。他面如土色地癱坐在龍椅上,繼而大呼:“關殿門!快,關殿門!”
各個筆直站立目不斜視的大臣們還不明就裡,就聽見一陣嗡嗡之聲由遠及近。待大臣們回頭張望,才發現成群結隊的蝗蟲猶如海嘯一樣席捲而來,讓人無處躲藏。
雖然皇上下令關閉殿門,但蝗蟲的速度何其之快。殿門閉緊之前,仍是有大群的蝗蟲侵襲進殿中。整齊嚴肅的朝班被蝗蟲攻擊的騷動起來。官員們失去了往日的風儀,各自拍打躲避起來。
蝗蟲可不管你官大官小,更不分你是臣子還是皇上,肆無忌憚地掠過冕旒,直逼皇上的面門。君臣亂作一團。王欽上奏的龍氣所在,變成了一個天大的笑話。丟臉的無疑是天子。
皇上看著狼狽的朝臣,看著一味諂媚讓自己盡失顏面的王欽,心中無比憤恨,也又無從發火。畢竟造成這樣的局面,他這個做皇帝的有無法逃脫的責任。
君臣均是尷尬。彼此在心裡忖度著該說些什麼可以緩解眼前的局面。
“報——”門外傳來侍者的聲音。
“什麼事?”皇上沒好氣地問。
“回皇上。”皇城戍衛總管曹璨將軍朗聲回報:“大名府送來八百里加急奏報,說是天降祥瑞。臣不敢怠慢,親自呈給皇上御覽。”
皇上一聽,忙叫:“快,讓曹將軍進來。”
曹璨闊步呈給皇上。皇上見包裹的黃絹上用篆書寫著祥瑞二字,慌忙開啟。這正是他想要的臺階。
他開啟瀏覽完畢,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大喜。合上奏報,坐在龍椅上靜默了片刻,微微笑笑,起身道:“大名府降下天書,給了朕解救蝗災之法。寇準上報天書有功,從即日起,著令其速速回京,官復原職。主掌一切滅蝗賑災事務!”
喜歡京弈夢華請大家收藏:()京弈夢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