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回京並沒有公開的詔書,八王也很是奇怪:“宮裡的事都過去了,怎麼這時候回來了?”
“賑災的事出了點問題。”
八王所驚不小,忙問:“出了什麼事?可是災民不穩?”
寇準捧著茶急急地喝了一口,忙道:“那道沒有。是賑災的糧食有問題。”
八王心中隱隱覺得此事和京城白衣閣的事有所牽連:“快說說。”
“京城運往乾封縣賑災的糧食是黴的。”寇準一言一出,八王的擔憂似乎被瞬間坐實了。“我們一道從京城押運到乾封縣,途中並未下雨,也就四五天的路程,到了那裡開啟全是黴的。我臨時調了京東路沒有受災府縣的糧食,先讓災民有口吃的。藉機回京來查個究竟。”
八王似有安慰,道:“災民無事就好,別的事咱們再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也不是都好。”寇準有些義憤填膺,“災民太多。當地的糧倉已經空了,各地的賑災糧還在路上。好在當時皇上發了些賑災的銀兩,災民本可以去商人手裡先買些米糧緩緩。可有些黑了心的畜生,竟將米價提高了好幾倍。災民買不起,不少人都逃荒去了。流民一旦民變,後果不堪設想。”
“我擔心的就是這個。你可跟皇上稟報此事?”
“本來要說的。我看宮中大火,又聽說潘妃滑胎,皇上很是沉鬱喪氣。就沒有再說。還須王爺暗中幫我。”
“你先回府歇歇。這事在京中也有些苗頭。一旦有了進展,我就通知你。”
八王思量紫冰前些日子捲入案子,頻繁在開封府露臉,萬一有心人留意上,就不好了。於是,他留紫冰在家,單讓雲龍在京中暗查。
只是幾日過去,仍是沒有抓住個首尾。惆悵中,雲龍想:不如逆著查查,看乾封縣賣米的是誰?或許能跟京城的事情連上關係。於是他快馬出京探訪了幾日回來:“王爺,查到了。”
八王喜出望外:“他出現了?”
“不是。我去了趟乾封縣,佯裝要進些米糧分一杯羹。你猜高價賣米的商人是誰?簡彥之!就是那個所謂的皇后之子。王爺你想,白衣閣和賑災的米都是從官倉出去的,都是發黴的;可他賣的米,卻是好的。不會是……”
“簡言之都這麼厲害,要是話說開了,還不知道會怎麼樣呢?”八王以為這是化名,拿著名字戲謔道。
“是啊。”
雖然簡彥之這個答案在八王心裡早有準備,可一旦證實,還關係到官倉,還是令他有些震驚:“好大一隻碩鼠!”
與此同時,寇準也查出了些端倪。乾封縣周邊府縣的官倉均無差池,只有賑災的米出了問題,又加上八王所說白衣閣之事,想來源頭應該出在京城的官倉。這還真是燈下黑啊!
這些官倉的好米不管是誰弄出去的,不管用的是什麼辦法,終歸都是要出京城的。那麼出京城只有陸路和水路兩種方法。寇準本是監察御史,此次雖出任賑災使,原職仍在。他利用監察各司的職責暗查官倉米糧的流向。
“你們怎麼也猜不到官糧在哪兒?”
雲龍道:“自然是運往乾封縣高價出賣了。”
寇準一楞。
見寇準不信,雲龍道:“我才去乾封縣查的。兜售的商人就是京城的……”
“不不不!”寇準打斷雲龍道,“我查清楚了,官糧在板渚渡口。”
這次輪到八王和雲龍摸不住頭腦了。在書房南邊書架間看書的紫冰聽見對話,拿著卷地圖走出來道:“寇伯伯說的可是要運往北方?”
寇準雲龍不知道屋裡還有個人,有些驚訝地微微回身。紫冰徑直過來把地圖鋪到八王書桌上:“若是往南方運,直接在汴梁上船就是了;這板渚是永濟渠向北的起點。”
“往北,往北可是事兒大了……”八王凝眉不展,忖度一時,斬釘截鐵道:“雲龍,你速去給六郎飛鴿傳書,讓他留意邊關榷場。”
待到邊關回信,說:自從去年戰事起,榷場就隨之關閉。以前是以遼人的馬匹換宋人的大米、絲綢、茶葉。現下,兩軍仍屯兵邊境雖戰事已停,榷場卻未正常開放。絲綢、茶葉倒在其次,若是沒了米糧,遼人的口糧也沒了著落。這也是停戰的原因之一。沒想到近期,竟有大量良米在榷場售賣。
三下相互印證,一目瞭然。那個簡彥之到底是誰?怎會有如此大的能量構建起這樣一個巨大的官商勾結的生意鏈?給他開啟方便之門的幕後黑手又是誰?難道幕後的官員僅僅是為了收取暴利就敢冒著殺頭的危險嗎?一切的一切都還是一團迷霧。
喜歡京弈夢華請大家收藏:()京弈夢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