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閔希待在奇蹟暖暖子空間內,看著面前的課程學習臺,周圍除了一些可以隨即合成人體資料的機器人之外。就是一張工作臺,以及工作臺旁邊掛滿服裝的移動衣架。
這些是原身留下的,工作臺上,還有一件未完成的服裝。
她從進入子空間開始,就沒有動過這裡的東西,但現在觀察起了這件衣服的布料,似乎和原身之前參加節目時的主打設計一樣。
再看向剪裁的手法以及設計輪廓,閔希能確認這件衣服應該就是原身做過的那件,即使它還沒被縫起來。
那個節目已經做完,並且服裝版權也賣給了服裝商家,按照道理,原身沒有必要重新做一遍。
疑惑地往周圍看了看,卻見巨大的工作臺上,除了中間那一件完成到一半的時裝之外,還有不少手工製衣的工具。
這是什麼?
視線往右移動,閔希看到有一片地方不同工作臺上其他地方整潔,顯得比較凌亂。
而處於凌亂中心的,竟然是一張寫著字的紙。
紙上熟悉的字型映入眼簾,閔希有些訝然:
“這是她寫的信?”
給誰寫的?
疑問在腦海迴旋,手不自覺拿起了那封信,信上這樣寫道:
“敬愛的梵蒂岡先生你好,感謝你在這一次合作中給予我的幫助。”
第一句話就令她有些吃驚,這封信竟然是寫給夏奈爾的首席設計師梵蒂岡的,“這一次合作”難道是指原身出國的那次合作嗎?
閔希直覺這封信很重要,似乎能解開一直以來她的疑惑,於是她繼續看了下去。
信裡講述了原身在夏奈爾和對方的合作過程,語氣用詞並不生疏,能看出應該是好友間的信件。
然而直到看到最後一段,閔希卻內心突然震動了起來:
“……也很感謝,梵蒂岡先生解答了我一直以來的困惑,讓我知道,我所設計的服裝究竟欠缺在哪裡。
我出生於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母親雖然貧窮,但卻和睦融洽,只是命運似乎想給我們一些挑戰,我的父母接二連三遭遇生存重創,我母親的裁縫店一度入不敷出開不下去。
那時我也因來自他人的傷害內心千瘡百孔,為了不讓愛我的家人傷心,我最終走了出來。老實說,我開始決定參加那一檔節目只是因為這樣可以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只是為了讓我的母親能夠繼續將店鋪開下去。
我那時已經能設計出令許多人喜愛的服裝,但我自己卻沒那麼喜愛,我所設計的每一件服裝,對我來說都更像是個任務。
每當聚光燈打在我的身上,我腦子裡想的,都是這一場我所能獲得的結果,而不是期待我設計的服裝能被多少人喜愛。
我是這樣一位不稱職的設計師,卻從沒有一秒鐘感覺到我的錯誤。
直到那一天,我在先生的工作室,發現了那些時裝,幾乎每一件都擁有自己的生命,那是一種真誠的期許,創作者將它們賦予了這樣的生命力。”
不知為何,此時的閔希大腦一片空白,她看著紙上的字,思考陷入停滯。